放大圖片
■Thierry Jonquet 網上圖片
在艾慕杜華(Pedro Almodóvar)的電影生涯裡,《我的華麗皮囊》(The Skin I Live In)可說是首部涉足到驚悚主題的作品。藉著這部由法國經典懸疑小說《狼蛛》(Mygale)改編的電影,艾慕杜華向他的忠實戲迷和馬德里的製片商證明了,即使是驚悚電影、艾慕杜華風格的驚悚片,也不是其他一般驚悚片所能夠比擬的。 ■文:唐睿
離開《論盡我阿媽》和《對她有話兒》的情節劇格局,《我的華麗皮囊》這部角逐康城影展的參賽作品所要探索的主題是神秘、性慾,以及幽默。艾慕杜華這次再次用上《綑著我,困著我》的安東尼奧.班德拉斯(Antonio Banderas),令人有一種彷彿回到21年前,艾慕杜華才剛開展他的電影事業的感覺。儘管瀟灑依然,但班德拉斯在《我的華麗皮囊》裡飾演的,卻是一位外表斯文、內裡兇狠的整形醫生。
故事驚悚出格
這位名為羅拔列格的富裕整形醫生本來有一位妻子,但她卻在12年前的一次意外裡因嚴重燒傷而去世,因此,羅拔列格就偏執地從事一項有關人造皮膚的研究,而這項研究的最終目標,就是要製造出一種不怕蚊叮、不怕火燒、能夠抵禦一切傷害的人造皮膚。
經過多年研發,研究終於走到了最後一步,而這一步,就是要利用活人作實驗……事有湊巧,一位羅拔列格認為曾經侵犯過他女兒的青年—文生剛好落到了這位整形醫生的手中,於是,羅拔列格就為他的研究邁出最後一步,同時以之作為對青年的懲罰。
計劃非常成功,羅拔列格除了恰如其分地對仇人還以「切膚之痛」外,還改變了文生的性別。這位被改變了性別的實驗品搖身一變成為了一位名為薇拉的驚艷美女,可是這個擁有驚艷美色以及完美皮囊的女孩,卻不過是一個被羅拔列格以24小時攝像頭全面禁錮,並不時用作宣洩情慾和仇恨的禁臠而已。
可是,隨著日子的消逝,藏身於托雷多那棟幽閉大宅裡,獵人與獵物的關係卻產生了微妙變化。就像原著小說的名字所象徵的一樣,狼蛛原本是一種善於操控獵物的蜘蛛,可是在玩弄獵物的過程中,操控者與受控者的關係卻會在不經意間逆轉,而《我的華麗皮囊》裡,兩個角色間的關係,就因著情慾、愛戀、仇恨、猜妒,以及渴望被愛等許多人格因素而逐步扭轉,並衍生出出人意表的情節。
黑色小說大師提爾希.容凱
大膽的想像、懸疑的氣氛都是原著小說《狼蛛》的賣點,但小說裡最吸引艾慕杜華的元素,恐怕是故事對人物心理微妙變化的細膩鋪排。小說能夠如此細膩地把握角色的陰暗心理,原著作者提爾希.容凱(Thierry Jonquet)實在應該記上一功。
提爾希.容凱於1954年在巴黎出生。他先在克雷泰伊大學(L'Université de Créteil)修讀哲學,然後又修讀了工作治療。在很長的一段時間,他一度飄泊無定,從事著不同的職業,例如洗衣粉推銷員、繪畫公路白線的油漆工人、婚禮禮帽的遞送員、不同醫院裡的工作療法醫護人員,以及教員。他曾經任職過少年看守犯的法語教師,而這段經驗日後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提爾希的寫作。
提爾希算是個比較晚才摸索到個人生命方向的作家,直到1982年,才以28歲的年紀出版第一部小說《籠中記憶》(Mémoire en cage),這部小說的靈感泉源跟1984年出版的《碎片的舞會》(Le Bal des bébris)一樣,都是從提爾希的治療經驗而來。
提爾希藉著這兩部著作打下了他在懸疑小說領域的地位,而跟《碎片的舞會》同年出版的《狼蛛》更大獲好評,成為了人們在談論提爾希時必然會聯想到的代表作。在打後的20多年間,提爾希創作不斷,並在不同的出版社出版過23部著作。除了用本名發表作品外,提爾希還曾經以拉蒙.麥卡迪雅發表過《從新開始》(Du Passé faisons table rase)、《跑慢點》(Cours moins vite)、《伙伴》(Camarade)、《蒼老的世界在你面前》(Le vieux monde est devant toi),以及《蘇聯 go home》(URSS go home)。
作品充滿懸念 被不斷改編
深諳法語的讀者從提爾希的一些著作名稱就能看出,提爾希是一個不避俗俚,甚至可以說,是一位善用俗俚的懸疑小說作家,因此,儘管提爾希的作品沒有被當作嚴肅文學那樣拿到大學的講台上討論,但它們卻能在民間廣為流傳,並且成為大眾文學的經典。
由於情節吸引,提爾希的作品吸引了不少創作人去將它們改編並且轉化為不同的藝術形式,例如漫畫、電視劇和電影。比較經典的漫畫改編當數瑣茲(Chauzy)在2001年出版的《瞭望台》(La Vigie),這部作品將提爾希的作品引進了法國漫畫殿堂出版社 Casterman 的系列之中,算是對提爾希作品的一次重要肯定。至於電視方面,法國在1999年開始上映的長壽連續劇《皇宮大道》(Boulevard du Palais)裡面的角色,就全都是從提爾希的小說《淘金者》(Les Orpailleurs)中擷取而來的,這套連續劇的第一集劇本以及對話,更加是由提爾希親自操刀撰寫的,可見,從1982年開始,經過10年的耕耘,提爾希的懸疑小說在影視以及通俗藝術圈裡已經成為了經典。提爾希雖然在2009年逝世,但是他的作品對影視界的影響依然不斷,艾慕杜華念念不忘,並且執意花10年時間去籌備,定要將《狼蛛》改編成電影搬上大銀幕,就是最好的證明。
提爾希的小說都很善於鋪排懸念,《狼蛛》也不例外,小說的起首以好幾個零碎而不同的敘事方式同時間來展開故事,零碎的片段間都看不出有任何連繫,但每個片段都有一些緊張的事情在發生,因此讀者儘管讀得摸不著頭腦,注意力仍會被抓住,耐心等待提爾希如何在故事的後部,將連結著各個片段的絲線逐步呈現出來。至於艾慕杜華在電影裡呈現出的除了懸念,還有人格的雙重性——誰又會想到,那位溫文的整形醫生,竟會是個瘋狂科學家;而那張華麗的皮囊底下所包孕的,竟是一個伺機復仇的憤怒青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