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2年1月2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藝粹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創作對談:《九流》的悲喜故事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01-02]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九流》

 來自珠三角17所大學畢業的新晉藝術家,在藝術交流活動「銳角:珠三角新晉藝術家巡迴展2011」中,充分展現了他們作為新晉藝術家的創意及熱誠,從中國水墨畫到銅版畫,從聲音裝置到實驗短片,甚至裝置藝術等,各種題材中的共同點,是新銳藝術家對自身、家庭與社會的反思。而展覽也同時是一個令本土藝文愛好者認識中國內地藝術力量的平台。今次為大家介紹的,是來自華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的藝術家趙志勇參展的作品《九流》。這部紀錄短片在內地影像圈中十分有名,作品紀錄了一班來到廣州,在街邊演出的大齡豫劇愛好者的日常生活。傳統戲劇的沒落及其出現大城市中的格格不入,令我們看到一個百感交集的悲喜故事。

《九流》的概念怎樣誕生?

趙:人們過去稱唱戲這份職業為「九流」,所以我希望通過紀錄一群來到廣州、在路邊演出豫劇的人們的真實生活,講出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今社會的沒落。他們在路邊很仔細地化妝、唱戲,每天很辛苦地換很多地方去演,但實際上卻與大城市的環境形成了很強烈對比—這種戲,不該出現在這樣的環境和場景下,我希望從中反映出,實際上中國當下很多戲種都處於式微的狀態,不只豫劇,還包括粵劇等其他一些地方戲。年輕人能看懂他們在演甚麼、願意去欣賞的,很少。因而「紅袍」、「綠袍」、「濃妝」出現在廣州大街上,就令人有種突兀的感覺。

《九流》傳達了怎樣的思考?

趙:這是我的畢業作品,因為我本身一直在關注「難民」和「傳統文化保育」這兩個方面的題材,因而一開始見到他們在街邊唱戲,就覺得很有意思,想去探討這背後所反映出的傳統文化在當下的發展情況,以及未來又何去何從。雖然他們並不是專業演員,而是一批五六十歲的豫劇愛好者,在跟他們聊的過程中得知,豫劇在河南除了本省的專業劇團,許多二線劇團同樣面臨困境。他們雖然上了年紀,但非常樂觀,不管多累多辛苦,他們那份最本質的熱愛,仍非常頑強。在傳統文化這種沒落的背景下,他們卻有一種精神,一種對生活、對自己所愛的戲曲的積極樂觀態度。廣州相比其他大城市而言,對他們也更包容,他們從河南前來,只是想看一看想像中的南方究竟是怎樣。這種熱忱會令人在因戲曲沒落而難過的同時,內心感動。

在展覽中,與珠三角藝術家進行了怎樣的交流?

趙:視野不能夠只局限在一個地區,對藝術創作而言非常有幫助。這次有深圳、香港的很多年齡相仿的同輩一起交流,思維上會帶來開拓,儘管不同地域,創作想法上可能會有所差距,但無論是題材,還是操作方式上,都能受到啟發。看了香港浸會大學林思捷的《貳拾蚊》,印象非常深刻,感覺香港那邊會更不受創作局限,因而發揮空間也更大。另外,也和這次幾個同樣做戲曲題材短片的藝術家交流了看待傳統文化的一些看法。 ■文:Jasmine

相關新聞
走入周依的跨界「迷宮」 (2012-01-02) (圖)
古典美學氣質濃厚的作品 (2012-01-02) (圖)
《Still the Greatness》 (2012-01-02) (圖)
《迷宮》 (2012-01-02) (圖)
《雕塑迷宮——周依近作》 (2012-01-02) (圖)
創作對談:《九流》的悲喜故事 (2012-01-02) (圖)
銳角:珠三角新晉藝術家巡迴展 (2012-01-02) (圖)
「伙炭2012」推介 (2012-01-02) (圖)
藝術家分享會—藝術家進駐計劃 (2012-01-02)
非主流與專業座談會 (2012-01-02)
二手料、原創片:香港實驗短片&二次創作論壇 (2012-01-02)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藝粹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