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5年3月16日,香港居民施順發從廈門思明區工商局領到首張港澳居民個體工商戶營業執照以來,港人在廈創業存活率不足5成,平均每增一個港人個體戶註冊,就有一家消亡,數量同生命力都難敵同為「外來戶」的台灣商販。早前,廈門市工商局對港台個體戶的營銷模式進行了對比, 發現港人模式較同行業的台灣商販,可謂水準有餘,活力不足。
廈門市工商局官員直言,目前港澳個體戶創業集中在門檻較低的商品零售和餐飲業,最大問題是發展相對遲緩、生存力低。據悉,早期在廈註冊的港澳個體戶至今已寥寥無幾,2006年成立的38戶中目前僅餘4戶尚在經營。雖然2006年至2010年間的港澳個體戶經營狀況略有抬頭,餐飲業更出現多家「常青樹」,但折戟沉沙者依然比比皆是。
港人試水心態 遇挫即抽身
記者在走訪中發現,港澳個體戶在廈遭遇挫折原因多樣,除了執照申請手續繁瑣及融資困難外,更主要是自身先天不足造成。廈門市工商局人員指出,部分港澳創業者以試水的心態參與投資,一旦成功便繼續擴資,不成則抽身而退,甚至不在意回報。
反觀台商,憑藉網絡口碑及熱情營銷,加之廈門台灣美食夜市盛行,台灣個體經營者輕鬆擁有廉價的攤位,從而薄利多銷。為此,廈門工商部門也正醞釀港澳個體戶組團營銷,並將港式葡式小吃,融入當地夜市美食「大軍」,為港人個體戶打開新的渠道。 ■香港文匯報記者 葉臻瑜 廈門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