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表示,重慶正堅定不移地走「縮差共富」之路。 香港文匯報記者孟冰 攝
中國西部唯一直轄市重慶,以其快速崛起的強勁勢頭與大膽探索的改革實踐,成為備受關注的焦點城市。10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會見包括香港文匯報在內的18家媒體記者。在1個多小時的座談中,身穿白色襯衫、深色夾克的薄熙來,語調輕鬆地回答各種問題,並多番強調,重慶奉行的發展思路以民生為導向,堅定不移地「縮差共富」。 ■香港文匯報記者 孟冰、李昕遙 重慶報道
此次知名媒體到訪重慶,恰逢該市「兩會」期間。重慶市政府工作報告顯示,重慶GDP增速等五項主要經濟指標全國第一,內陸開放高地基本形成,改革已由「跟跑」變「領跑」。
「越困難的地方,越具挑戰性」
自2007年至今,薄熙來主政重慶已四年有餘。他回憶道,履任重慶之初,有友人提醒自己,重慶偏居西南一隅,發達程度不及東部沿海,開展工作困難重重。薄熙來說:「越困難的地方越具挑戰性,越能激發人的幹勁。這幾年重慶人埋頭苦幹,確實在最困難的地方做了很多實事。」
薄熙來說,履任之初,自己曾與市長黃奇帆一起,深入重慶最不發達的渝東南、渝東北「兩翼」調研,發現當地百姓生活非常窘迫。為了縮小城鄉、區域、貧富「三個差距」,提高「兩翼」居民收入,重慶提出「兩翼農民萬元增收」工程。該工程實施兩年來,「兩翼」農戶戶均增收已近萬元。
薄熙來表示,按照中央的要求,重慶始終堅持建設城鄉統籌發展的直轄市。重慶近年來推出的「戶籍制度改革」、「關愛留守兒童」、「三進三同」 (進基層、進村子、進農戶,與農民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等多項政策,皆為保障農民利益,改善農民生活。
「重慶做的事情,都正大光明」
薄熙來坐鎮重慶後,將宜居重慶、暢通重慶、森林重慶、健康重慶、平安重慶「五個重慶」建設,作為重慶城市發展的戰略,以此來切實改善民生。同時,重慶近年頻出改革硬拳:投資3,000億建設4,000萬平方米公租房、啟動1,000萬農民工進城的戶籍制度改革、宅基地使用權、林地經營權、承包土地使用權「三權」抵押融資等政策,雖皆為涉及成百上千萬民眾的大事,但推進步伐始終穩中有快。
薄熙來表示,重慶始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主導,走「民生共富」之路,因此才有許多奇跡發生。薄說:「我贊成市場結合與政府主導的發展方式,如果僅憑一種力量,重慶絕不會走到今天。政府應該有正義感,有全局觀念,近年來重慶政府做的事情都是『台面上的』,做得正大光明。」
薄熙來從經濟學角度分析,中國拉動經濟成長的三駕馬車中,投資、進出口都發展神速,唯獨消費還沒拉開韁繩;因此大力搞好民生工程,令老百姓日子好起來,最終結果一定是帶動消費,因此在民生方面投入再多亦不冤枉。
「貧富差距太大,成發展大患」
重慶在中國率先提出縮小「三個差距」,探路共同富裕,並將縮小基尼系數寫入政府「十二五」規劃。據資料顯示,2011年,重慶基尼系數下降至0.421,城鄉差距縮小至3.15:1,人均GDP差距縮小至2.17:1,「縮差共富」改革初顯成效。
薄熙來強調,30年前,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提出: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裕起來,讓先富帶動後富,逐步實現共同富裕。但前半句延伸的時間過長,且少有人注意其負面效應。社會主義制度都不能搞「平均主義」、「大鍋飯」,但如果貧富差距太大,亦會成發展大患。
至於被外界熱議的「重慶模式」,薄熙來似乎不甚在意。他說:「『重慶模式』四個字,我在任何場合都從未主動提過,重慶堅持民生導向、以人為本,這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內涵。」據了解,重慶近年來相繼出台的「民生十條」、「共富十二條」中,皆把改善民生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要求領導幹部的50%精力要放在解決民生上,政府財政支出的50%要用於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