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在北京近期的研討會上,「政治周期與經濟周期疊加」,是一些專家分析2012年中國發展環境時的高頻率詞彙。的確,今年內,中共「十八大」將產生新的領導集體,地方黨政班底換屆亦要陸續收尾,即將開啟的新一輪政治周期,與當前逐步下行的經濟周期產生共振,會為中國帶來什麼變化?這個問題,激發了觀察家的想像空間,也寄托著經濟界的不少期待。
其實,不同於一些國家政府換屆加劇經濟的不確定性,在中國現有的政治框架下,「十八大」完成的領導更替具有較強的穩定性。新的政治周期負面衝擊經濟周期的概率較小,反而可能是經濟波動的「減震器」。中央已經敲定今年「穩中求進」的發展主調,以確保「十八大」的順利召開。新執政班底料將繼續實施已進入第二年的「十二五」規劃,經濟社會發展的既定路標不會轉向。
新政治周期 改革良機
當然,有的觀點似乎走得更遠:隨著地方換屆的陸續完成,地方大員新官上任,政績衝動催生項目,助推投資,政治周期初期的熱情也許能給進入寒冬的經濟周期添上一把火,在短期內延緩經濟下行的勢頭。需要警惕的是,在目前經濟運行仍屬政府主導的模式下,一些地方領導盲目樹立政績,一味追求GDP,不問市場和民生需求,低效重複建設,引發經濟虛熱,倒逼中央加強調控,加劇經濟的周期波動。政治周期的這種燥熱還是收斂為好!
詬病於地方換屆的政績怪圈,內地經濟界似乎更期待新一輪政治周期的改革動能。回顧內地30多年的發展歷程,每一輪政治周期的啟動,催生了新一波改革的良機。上世紀80年代中段、1992-1996年、2001-2007年這三個經濟高速增長期,都是拜銳意改革之賜。深刻的體制變革釋放了經濟發展的能量,開啟了中國經濟增長的高峰期。
尋制度支撐 良性發展
而研究調查顯示,近年來,中國經濟改革雖有進展,但整體低於預期。有經濟智囊警示,「制度改革的紅利在30年中已經享受完了。」僅僅依靠原有的發展模式,經濟增長的奇跡已經難以為繼。如果不從制度、結構和技術革新上尋找支撐,短期放緩的中國經濟難免會滑入中長期的下坡道。而扭轉當前經濟下行軌跡的根本出路,留給政治家的選項,似乎都繞不開兩個字:改革。
因此,在新一輪政治周期行將開啟的節點,呼喚改革正在成為內地經濟界的強音。中國決策層能否展現政治勇氣和智慧,打響深層改革的攻堅戰,創造新的制度紅利,引領中國走上更加良性、更加堅實的發展軌道,人們正拭目以待。以改革的上升動力,改變經濟的下行慣性,再續中國發展的飛揚曲線,這或許是政經周期共振下,中國的理想軌跡。 ■香港文匯報記者 楊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