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東博會已成為東北亞區域互動和輻射世界經濟的平台
2012年吉林宏觀調控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2%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7%左右,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5%以上,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4%左右,城鎮新增就業55萬人以上,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2%。
孫政才書記在經濟工作會議上指出,做好今後經濟工作,必須堅定既定的奮鬥目標和工作路數不動搖,著力在統籌推進「三化」、實施「三動」戰略上下功夫,努力做到方法更新、工作更實、力度更大,確保取得新的實效。
孫政才強調2012吉林工作部署中的重點:
1、進一步擴大內需,保持經濟持續平穩較快發展勢頭。他說,抓住投資拉動不放鬆。這是穩定增長最直接的手段,也是優化結構、增強後勁、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長遠之策,絲毫不能放鬆。吉林省在結構調整、城鎮建設、「三農」領域、民生改善、基礎設施、生態環保、社會建設等很多方面都有很大的投資空間,關鍵是要把工作謀劃好、組織好、推動好。要深入挖掘投資潛力,「十二五」規劃的項目,能鋪開的都要盡可能鋪開,在建續建項目要盡早及早達產達效,準備開工的項目要抓緊落實條件,確保及時開工建設。要更加注重投資的方向和次序、質量和效益,促進投資與消費良性互動,進一步放大投資效應。要著力加強項目謀劃,積極引進戰略投資者,下大氣力謀劃一批層次高、帶動強、立省利民的大項目、好項目,下大氣力謀劃一批重大基礎設施項目,進一步積蓄發展能量、增強發展後勁。要及時解決項目建設中的實際問題,拓寬民間和域外資本投資渠道,加大直接融資力度,發揮政策資金調節作用,切實強化建設資金保障。立足擴大消費不動搖。這是促進經濟持續增長的最終動力。擴大消費需要長期持續努力,當前必須抓緊創造條件,合理調整投資與消費的關係,更好地把短期政策與長期戰略結合起來,構建擴大消費的長效機制。要加快推進富民工程、把穩步提升城鄉居民收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擴大公共服務供給、加強社會救助作為擴大消費需求的關鍵環節,不斷增加工資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著力提升城鄉居民特別是低收入群體的消費能力。要完善促進居民消費的政策。在促進汽車、家電、健身、養老、家政等服務消費,積極創新消費產品,培育新興消費業態,發展新型消費模式,拓展新的消費空間。要改善城鄉消費環境。加快推進城鄉消費流通體系建設,拓寬流通渠道,減少流通環節,改善流通環境,努力降低商貿物流成本。認真落實產品質量安全責任制,加大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力度,嚴厲打擊製售假冒偽劣產品行為,切實維護消費者權益,讓群眾安全消費、放心消費。
2、加大「三農」工作力度,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發展。「三農」問題事關全局,越是經濟形勢複雜,越是要把「三農」工作作為重中之重,牢牢抓在手上。進一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要堅持狠抓糧食生產不放鬆,加快實施增產百億斤商品糧能力建設工程和千萬畝高效節水農業灌溉工程,未雨綢繆、提早做好抗旱準備,落實好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擴大面積,提高單產,確保糧食和農業生產有一個好收成。要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推動畜牧業、園藝特產業、林業進一步加快發展,提升供給保障能力和質量安全水平。要加強水利設施建設,明年老龍口水利樞紐、引嫩入白、大安灌區項目要投入運行,哈達山水利樞紐要完成主體工程建設任務,中部城市引水工程要加快建設步伐。大力推進產業化經營。加快農業科技進步。不斷深化農村改革。積極探索農村集體經濟有效實現形式,發展各種類型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推動家庭經營向發展農戶聯合與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層次、多形式經營服務體系的方向轉變。切實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繼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深入實施「千村示範、萬村提升」工程,加強農村水、電、路、氣等基礎設施建設,抓好農村危舊房改造、環境整治、飲水安全等工作,不斷改善農民生產生活環境。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發展農村養老、醫療社會保險,為農民群眾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務。
3、著力推進結構調整,提高經濟自主協調發展能力。結構調整是提升經濟素質、實現發展方式轉變的關鍵所在。必須堅持以增量帶動結構優化、以創新促進產業升級,加快推進十大產業發展計劃,著力壯大實體經濟,通過結構調整保證穩定增長、促進可持續發展。推動產業集群配套發展。著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深入實施科技成果轉化促進計劃,堅持創新驅動和市場驅動並舉,推動產學研緊密銜接,加快落實重大科技專項和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大力加強科技研發平台和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加快發展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推動科技成果與市場對接、與產業融合、與資本互動、與人才共興,促進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要把新能源汽車、生物化工、碳纖維、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等基礎較好、潛力巨大、勢頭強勁的產業進一步突出出來,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強化組織推動,盡快形成市場優勢,努力搶佔經濟競爭制高點。加強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注重把節能減排與結構調整、技術改造、民生改善結合起來,嚴格落實節能減排責任制,積極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努力走出一條發展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的新路子。大力加強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全面實施生態建設工程,強化環境監管和風險防範,統籌推進城鄉環境治理,著力打造優良生態環境。大力發展民營經濟。紮實推進新一輪民營經濟騰飛計劃,落實支持政策,優化發展環境,推動民營經濟在規模、質量、效益和後勁上有一個大的跨越。積極推進全民創業,扶持小微型企業和成長型企業發展,加快創業孵化示範基地和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建設,推動中小企業集群發展。要深化政府、企業、金融機構和擔保機構合作,加快構建多元融資方式,切實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認真籌備、全力辦好第二屆中國民營經濟發展研討會,努力搭建展示吉林省形象、吸引域外戰略投資者的重要平台。加快發展縣域經濟。全面落實支持縣域發展的政策措施,大力發展特色經濟,推動工業集中區提檔升級,不斷提高經濟整體實力和素質,推動縣域經濟實現新的跨越。
4、加快推進特色城鎮化,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城鎮化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三化」統籌的基本載體。要進一步加大工作組織推動力度、體制機制創新力度、政策措施落實力度,推動吉林省城鎮化建設不斷邁出新的步伐。切實提高發展質量。堅持城鎮化與工業化協調發展,以產業發展支撐城鎮化穩步推進,以城鎮化促進產業集聚升級,充分發揮城市經濟的規模效應、集聚效應和擴散效應。進一步提高城鎮規劃水平,更加注重規劃的前瞻性、科學性和權威性,真正做到符合自身實際、跟得上時代潮流、經得起歷史檢驗。不斷提高城市建設管理水平,加強交通、供水、排水、燃氣、電力、綠化、污水處理等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城市功能。堅持建管並重,完善城鎮管理機制,創新城鎮管理方法,提高城鎮管理效率,推進城鎮管理的科學化、民主化、法制化,不斷增強市民的幸福感和歸屬感。注重統籌城鄉發展。更多地從解決「三農」問題入手,推動城鄉發展規劃、基礎設施、生態建設、公共服務等方面一體化,實現城鄉共同繁榮、共同發展。現在看,縣城在統籌城鄉上的作用越來越突出,要盡快啟動縣域「三化」統籌試點,引導更多的發展要素和優勢資源投向縣城,把工業集中區與城鎮建設結合起來,把老城改造與新城建設結合起來,把城鎮化與加強社會建設、創新社會管理結合起來,切實增強縣城吸納、承載和輻射帶動能力。不斷推動體制機制創新。推進城鎮化健康發展,關鍵在體制機制創新。要更加重視頂層設計和基礎性改革,更加重視從制度安排上減少農民、善待農民、提升農民、富裕農民,更加重視已有創新政策的宣傳和落實。繼續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放寬中小城市和小城鎮戶籍限制,逐步實現進城農民子女入學、公共衛生、社會保障、住房購房等方面與城鎮居民享有同等待遇,促進在城鎮穩定就業和居住的農民有序轉變為城鎮居民。創新土地管理機制,堅持依法、自願、有償原則,推進土地有序流轉。完善集體建設用地和徵地補償制度,有效利用農民宅基地,使農民更多享受土地的增值收益。創新投融資體制,進一步加大公共財政對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投入,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切實提高城市經營管理水平,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本參與城市建設發展。
5、大力發展服務業,加快實現跨越升級。吉林省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後,比重低於全國平均水平7個百分點,特別是現代服務業佔服務業的比重只有32%。要創新思路,加大力度,促進服務業發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盡快把這塊「短板」補齊。著力優化服務業結構。堅持生產服務業與生活服務業並重、現代服務業與傳統服務業並舉,進一步強化規劃引導和政策支持,不斷繁榮提升傳統服務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穩步推進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推動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現代農業有機融合,加快服務業向集群、特色、現代方向轉變。加快發展特色旅遊業。大力推進旅遊業壯大計劃,發揮長白山品牌和特色優勢,加強區域旅遊合作,推動旅遊與文化、生態等相關產業融合,加快大型旅遊項目和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加大特色旅遊資源開發宣傳推介力度,打造旅遊目的地城市和精品線路,建立區域性旅遊信息網絡平台,提升整體服務功能,盡快實現跨越發展。努力壯大文化產業。堅持正確發展方向,著力培育文化產業龍頭企業,大力實施文化產業重大項目,積極推動文化產業園區、產業基地、產業帶建設,在發展現有優勢產業的同時,下大功夫引進和培育新的文化企業和新興文化業態,加快構建現代文化產業體系,盡快把文化產業發展成為支柱性產業。不斷推進金融服務創新。推動金融創新拓展計劃,注重信貸政策與產業政策統籌協調,著力提升銀行、證券、保險、信託、網絡金融等整體服務水平,積極發揮多層次資本市場作用,推進企業上市培育工程和中小企業融資服務工程,加強信用體系建設,優化金融生態環境,切實維護金融穩定,不斷提高金融服務業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能力。
6、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著力提高居民收入,努力保持物價基本穩定,著力增加就業,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全面推進社會事業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