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李國棟重新回到大陸後與三位侄兒聊天。在他1948年前往台灣時,兄長家還只有一個兒子。 受訪者提供
——30餘年無音信 歸來與兄已隔世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李東波)1983年2月,一封美國寄來的信打破了山西一座小縣城中一戶普通人家的平靜生活。書信的收件地址是這家人20多年前在省城太原的老住址,收信人更是已去世十多年的一家之主李國柱。當這封信通過太原警方以及老街坊的幫助,幾經輾轉送到了李國柱夫人的手上時,她終於知道了失去音信三十多年的親人依然健在,只不過一道台灣海峽讓這對李家兄弟天人永隔。
「祝兄嫂全家身體安康。弟國棟 啟」。邊聽兒子們念來信,老人一邊拭著眼淚。之後,她才給幾位兒子憶述起他們親叔叔的事情:祖籍河北的李家兄弟在抗戰前便住在山西太原,抗日戰爭期間,李國柱跟隨工廠轉移到四川,李國棟則跟隨嫂子及大侄兒一同回到河北老家暫住。此後,李國棟報考了軍校並最終在上海入伍從軍。一直到1948年前後,兄弟兩家還都有書信的往來。但隨著國民黨戰敗撤往台灣,李國棟就再也沒有了消息。
一封家書 才知台灣有親人
至此,李家的孩子才恍然大悟,當初參軍進工廠政審都不過關,就是因為有個從未見過,且父母從不願談及的海外關係。原來真正的原因是這個跟隨了國民黨的叔叔。看著經過戰亂紛擾失而復得的親人,李家孩子也為母親高興,並提筆往美國的地址回了第一封家書。讓他們印象深刻的是,由於中國與美國信封書寫格式不同(收信地址與寄信地址位置相反),縣城的郵局不懂情況又把信寄回了李家,最後幾經解釋這封信才寄了出去。
上世紀80年代,兩岸並未實現通郵。多年後李國棟再度踏足大陸土地後,才告訴了幾位侄兒當時苦尋能往大陸寄信的方式,最終找到一位美國朋友幫助中轉。第一封信就是為了看看兄長一家是否還在老地址,對於是否還能聯繫到他自己也不清楚。很快,李家兄弟又收到了美國中轉而來的第二封台灣家書。
輾轉登陸 未及見兄嫂一面
當得知自己胞兄已不在人世,李國棟放聲大哭,並在回信上寫道:「只希望早日統一,到那個時候,也就返家看望你們並親身到胞兄的墳前上拜燒紙,這是我的心願,事能如願不得而知,只有慢慢等待。」此後,這樣的家書通過日本、香港等地不斷地中轉,信中不時寄去了各自家人的照片。李家孩子告訴記者,由於信件都要中轉,送達的時間並不準,有時幾封信一起收到,而有時甚至會中斷很久。
但就在李國棟日夜盼望著返回大陸的時候,他的嫂子也因年事已高去世。這又加重了李國棟的遺憾,畢竟同一代人終究沒有再見上最後一眼。直到1987年底,兩岸開放了台灣老兵返大陸探親,李國棟成了最早返鄉老兵中的一員,他忍著胃病從台灣飛往香港,並北上廣州,之後坐飛機飛往太原。甫下飛機,他一眼便認出了自己年輕時一同玩耍的大侄兒,一家人終於相隔40年後擁抱在了一起。
只不過40多年前,李國棟印象中鮮活的兄嫂,已變成了一塊墓碑上姓名和其後的一塚黃土。站在墓地前,老人沉默很久,之後撫摸著墓碑喃喃自語道:應該早點回來啊……
落葉難歸 返老家終成遺憾
之後的1991年,老人帶著自己的女兒經過香港中轉,再次回到大陸。這一次他是為下一代人建立正式的聯繫。但李國棟想回到河北老家的願望,因為內陸交通的不便利以及年齡因素最終無法成行,而這次也成了老人最後一次大陸之行,遺憾終究未能彌補。
由於年事已高,生於1913年的李國棟此後再也沒有回過大陸,大陸的親人由於赴台探親手續繁瑣、管控嚴格也一直不能成行。又隔了16年之久的2007年,李國棟大陸的一位侄兒才以旅遊身份,經過香港中轉東南亞國家,之後進入台灣看望他們的叔叔。這一年的某一天,也成為老人見到大陸親人的最後一次。
說到此處,李國棟在大陸的侄兒還在後悔與自責,當初應該無論如何帶老人回到河北老家一趟,畢竟那裡是李家人走出的地方,也是李國棟想落葉歸根的地方。好在如今兩岸三通以及互聯網的發展讓李家第二代以及第三代的往來更加密切,他們相信長輩在天之靈也樂見兩岸沒有兵戎相見,子孫後代熱絡交流的場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