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劉曉靜 北京報道)德國總理默克爾4日結束對中國為期三天的正式訪問,對於是次默克爾中國之行如何判斷,國際關係權威專家對香港文匯報記者表示,儘管中國拒絕了歐盟巨額資金支持的訴求,但中國表示將在力所能及範圍內支持歐盟國家走出危機,可以說,默克爾訪華此一目的已經達到。但對於促中方制裁伊朗,默克爾可謂「遭到了拒絕」,中國堅持了一貫態度,即反對在中東問題上實施武力。
默克爾訪華主要目的已達
世界輿論認為,尋求中國在歐債問題上的合作是這次默克爾中國之行的重中之重,而因為歐洲為中國最大的出口市場之一,中國亦很關注歐債危機的解決。除此之外,敦促中國制裁伊朗亦是目標之一。
那麼,結束中國之行的默克爾「成果」如何。對此,中國社科院世界政治中心副秘書長洪源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表示,中國不打算亦沒有胃口「買斷歐洲」,但中國願意和德國乃至整個歐洲加強合作應對債務危機,未來將會從戰略角度與歐盟國家加強合作,因此,從默克爾來華的第一層目的來分析,其已經達到目的。
洪源稱,儘管德國未拿到巨額資金,但相信在未來的時間內,中國會不斷為歐盟國家輸血,以直接投資或間接投資的方式加強合作,同時,相信在幫助歐盟走出債務危機的道路中,仍然會有除國家電網之外的更多國有大型企業的對外合作。
爭取支持制裁伊朗失敗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曲星教授亦向本報表示,在支持歐盟走出危機這一層面上講,雙方可謂達到雙贏,歐盟是中國最大的出口市場,中國未來加強對歐盟的支持亦是對自身的幫助,同時,中國加入到對歐元的支持,也將會讓中國資產多一道保險。
但對於爭取中國支持歐美制裁伊朗問題,洪源和曲星均認為,默克爾「遭到了拒絕」。他們表示,對於這一問題,中國堅持了一貫的態度,即反對在中東地區發動一切戰爭。曲星稱,中國反對伊朗發展核武器,但中國一貫主張通過對話與合作方式解決伊朗核問題,武力制裁並非有效辦法,中國反對在中東地區實施武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