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王玨 北京報道)上海社會科學院城市與區域研究中心研究員林蘭指出,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城市化不斷推進,越來越多的城市內部出現了分異、極化、二元城市、不均、破碎化等現象,顯示「城市鴻溝」已成為21世紀城市特別是大城市發展凸顯的重要矛盾。在中國的大都市地區,城中村、城市貧民區、城市二元結構等「城市鴻溝」現象同樣突出。她認為,中國應結合城市自身發展的特點,並借鑒西方經驗,制定行之有效的縮小「城市鴻溝」的政策,在改造城市居住空間格局的同時,也要關注城市居民在享受公共服務、社會福利等方面的差異,促進社會融合。
倡取消戶籍制度
她指出,與西方國家相比,中國「城市鴻溝」的出現,有其不同於西方的複雜性,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經濟結構調整,以及二元社會結構和戶籍管理制度等在一定程度上也導致了「城市鴻溝」。因此要結合中國城市自身發展的特點,借鑒西方經驗,制定行之有效的縮小「城市鴻溝」的政策。總的來說,應注意以下兩方面。
其一,加強城市規劃的社會屬性,制定促進社會融合的城市規劃體系。深入研究居住分異問題、就業—居住的空間不匹配問題及貧困與低收入住區問題,以及如何通過城市規劃來緩解這些社會問題。在加快面向困難群體的保障性住房建設的基礎上,推動新開發或已開發地區的居住混合,避免大規模的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建設可能導致的社會隔離。
其二,更加關注城市發展成果的平等共享,取消現有戶籍制度等制度壁壘。強調以人為本,保護弱勢群體利益,加快推進社會和政治體制的改革,讓城市中所有居民共享經濟發展成果,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分配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從根本上縮小「城市鴻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