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何凡 北京報道)業內專家向本報指出,歐盟陶瓷工業並不很發達,如果過度限制中國日用陶瓷進口,當地企業很難滿足市場需求,造成供不應求、本地價格反彈,最後落得「雙輸」局面。一旦貿易保護主義融入有關國家政策主體,很可能造成路徑依賴,再要扭轉可能需要數十年時間。中方對此不可不防,並須更多的合理運用國際規則保護自身權益。
保護主義抬頭
中國世貿組織研究院副院長、對外經貿大學教授屠清泉表示,此輪對中國瓷磚密集的反傾銷或提高關稅背後,實質都是貿易保護主義。當前針對中國發起反傾銷的國家中,既有發達國家,也有發展中國家。一方面是歐美發達國家的製造業有所衰退,其夕陽工業亟需保護:另一方面是新興工業化國家與中國處在較相似的發展階段,其製造業需要發展空間,對中國發起的反傾銷也逐漸增多。
歐盟自斷米路
熟悉瓷磚市場的市場人士指出,中國陶瓷出口企業利潤很低,國外經銷商才是獲利大戶。以歐盟市場上售價3.5美元的口杯為例,大型企業出售給歐盟經銷商的價格約為0.7美元,企業從中獲利僅約0.1美元。而國外經銷商除去運費等開支約1.5美元,實際獲利超過1美元,是中國生產企業獲利的10倍。而小企業的生產成本較高,面臨趨緊的外部環境,運營則更加艱難。
經貿摩擦加劇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陸志明表示,歐債危機短期內難以緩解,中國的外部出口環境日趨嚴峻。貿易保護主義既可以增加國內生產就業,也能轉移公眾視線,成為一些國家「實用」的政治選擇。
他指出,目前中國與歐美發達國家之間的貿易摩擦持續升溫。除了歐盟動作頻頻,美國近期擬設立專門的機構加強對中國的貿易管制,印度、巴西等國與中國之間的貿易摩擦,也呈不斷上升的趨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