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人大常委會主任胡春華(左一)在阿榮旗調研民生。
經過10多年的努力,內蒙古經濟總量已由千億元躍為萬億元,而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則由百億元一舉跨過千億元,實現了由農牧業主導型經濟向工業主導型經濟的歷史性轉變。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人大常委會主任胡春華將這一時期視為內蒙古發展進程中綜合實力提升最快、城鄉面貌變化最大、社會建設成就最好、人民群眾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之一。 ■香港文匯報記者 郭建麗、張冠華
2012年內蒙古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生產總值增長13%,地方財政總收入增長1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2%,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2%,城鎮新增就業26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漲幅控制在4%左右,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3.2%,節水減排指標完成國家下達的目標任務。這樣的發展目標,與內蒙古「十二五」規劃充分銜接,突出的是內蒙古「發揮優勢、穩中求快、轉型升級」的總體原則。
富民強區並重 促進和諧發展
擔任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開始,胡春華即在自治區幹部大會上表明:內蒙古是一個大有希望,大有可為的地方。職掌內蒙古經濟社會發展帥印多年,胡春華始終重視內蒙古各盟市的實地調研,在內蒙古人眼中樹立了能吃苦、重民生的形象,其事關民生大局的諸多言論擲地有聲、振奮人心。
自內蒙古發出「不能單純地追求速度,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最大政績,堅持富民與強區並重,強化富民指標,像抓強區一樣抓富民」的時代強音後,內蒙古保障和改善民生難題不斷實現突破。「民生工作一定要實打實,一定要讓群眾實實在在地得到實惠。」胡春華「民生為大」的理念在內蒙古新時期的發展規劃中愈加深刻。
民生問題不僅是重要的經濟問題、社會問題,也是重大政治問題。過去10餘年間,中央和內蒙古自治區投入逾百億元用於扶貧開發,解決了115萬多貧困人口的生存和溫飽問題,扶貧工作重點縣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從1,000多元提高到4,000多元。
三大扶貧工程 彰科學發展觀
2011年,內蒙古全區各級財政民生投入1,956億元,較上年增加300億元,主要民生領域的財政支出增長都在20%以上。內蒙古的「十二五」開局之年,衡量經濟發展的硬指標—地方財政總收入首次突破2,000億元關口,達到2,264億元。今年,內蒙古確定財政收入的大部分將投入保障和改善民生,把扶貧攻堅作為「民生1號」工程,每年投入20億元,每年減少30萬貧困人口,力爭到2020年,率先在中國西部地區基本消除絕對貧困現象。
內蒙古將「民生1號」工程分解成三大工程:一是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扶貧開發工程,把貧困人口集中的地區作為扶貧攻堅的主戰場,採取有針對性的、差別化的傾斜政策,每年投入6億元以上,在培育發展主導產業、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等方面給予特殊扶持;二是整村推進扶貧工程,對居住在優勢開發地區的1,600個重點貧困嘎查村,每年投入8億元在400個重點貧困嘎查村實施整村推進;三是移民扶貧工程,每年投入4億元,對居住在生態脆弱、環境惡劣的限制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的貧困人口實行移民搬遷。
胡春華指出,衡量一個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僅要看發展好的地區和人均收入,也要看貧困地區的發展程度和貧困人口的生活狀況。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區的全面小康,沒有貧困人口的脫貧致富就沒有全區人民的共同富裕。要把扶貧開發作為頭號民生工程,舉全區之力打好新一輪扶貧攻堅戰,到2015年貧困人口人均純收入達到3,000元,貧困人口減少150萬;到2020年貧困人口人均純收入達到6,000元,266.6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率先在中國西部地區基本消除絕對貧困現象,並力爭在自治區成立70周年時(2017年)提前實現這一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