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2011年中國消耗標準煤34億噸,近幾年煤消耗年增長平均2億噸。 資料圖片
近十年來,正是中國經濟艱難轉型、可持續發展呼聲最高的時期。隨著經濟深層次變革的演進,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與此同時,能源緊缺造成「電荒、油荒、氣荒」輪番上演,為中國可持續的能源保障敲響警鐘。因此,解決能源問題已經成為政府工作的一大重點。2008年國家能源局(副部級)成立,2010年國家能源委員會成立。標誌著能源問題已從部門行業層面上升為國家戰略,能源戰略已經從倡導自給轉為以國內供應為主,集周邊合作、國際市場於一體的多元化保障體系。 ■兩會報道組 劉坤領
著名能源專家、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吳鐘湖認為,2002年以來中國能源需求經歷了十年的猛增,經濟發展剛剛進入工業化和城市化迅速推行時期,重工業和交通產業發展迅猛,能源需求不可同日而語,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中國仍將保持強勁的能源需求。
需求殷煤耗年增2億噸
國際能源署的一項預測表明,2000年至2030年的30年間,世界增量能源需求的20%來自中國。而從中國能源消費總量來看,2002年能源消費總量為14.8億噸標準煤,2011年則增為34億噸標準煤,相當於年均增長2億噸。10年來,中國能源消費總量年增長率超過或接近GDP增速,其中2003年和2004年最高,分別增長15.3%、16.1%,近年來,穩定在7%左右。
中國能源研究會常務副理事長、國家能源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周大地在《中國能源發展報告2011》發布會上指出,按照各地GDP增長、項目規劃投資情況預測,2015年中國能源消費總量可能達到50億噸標煤,遠超41億至42億噸標煤的合理需求量。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也表示,從2011年節能減排結果來看,「十二五」能源消費總量將難以控制在40億噸的目標,解決能源瓶頸需要新的思路。
首選轉變能源利用形式
據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原油對外依存度已經高達56.3%,煤炭對外依存度也由本世紀初的7%上升為14%。但是中國長期游離於國際主要市場之外,缺乏大宗產品的定價權。國際局勢的風吹草動直接影響著國內能源安全。正因為如此,立足國內,加快產業規劃佈局,建設大型能源基地,轉變能源利用形式,成為政府應對的首選。
當前,國際政治局面面臨著深刻變化,中國日益嚴峻的能源安全問題將深刻影響到中國在亞洲以及全球政治和經濟中的角色。李俊峰表示,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僅通過降低國內能源需求,或者加大國內勘探力度解決能源緊缺行不通,所以必須大量利用國外資源。
國際合作獲突破性進展
目前,中國已與世界4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了勘探開發、煉油化工和管道項目合作。近年來,服務於國家能源戰略,中國能源企業紛紛「走出去」,央企通過併購方式拓展海外業務,比如中海油2002年收購印尼油田部分權益,2003年收購哈薩克斯坦和澳大利亞油氣項目,2004年收購印尼天然氣項目,中化集團併購巴西油田等。
尤其是2008年以來,國際能源合作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西北,中哈原油管道、中亞天然氣管道相繼建成投產;東北,中俄原油管道也有望竣工;西南,中緬原油和中緬天然氣兩條管道開工建設。三大陸上管運通道與海上航運通道一起,形成了中國油氣進口的四大戰略通道。三大原油管道進口能力將超過7000萬噸/年,佔中國原油總進口量的1/3。
四大石油戰略通道就緒
此外,中國同文萊、非洲、委內瑞拉、巴西簽署了一攬子石油合作協議,與36個國家建立了雙邊能源合作機制,如中美能源政策對話、中俄能源談判機制等。對象國從周邊鄰國、中東,逐步擴展到中亞、非洲、美洲等廣大地區,覆蓋了世界主要能源消費國和生產國。
至此,西北、西南、東北及海上四大石油戰略通道基本就緒,初步形成哈薩克斯坦、印度尼西亞、非洲等較大規模的海外油氣生產基地,基本實現能源供應來源的多元化,提升了能源安全,增加了國內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後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