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上海紀實頻道副總監干超
中國紀錄片的選材一直是一個敏感的話題。獨立紀錄片大多反映社會問題,官方紀錄片則偏類型化,兩者似乎難有交集。在這一點上,上海紀實頻道副總監干超與他的團隊應該是一個開拓者。上海紀實頻道即將播出的《25小時》就是一個致力於表達現實問題的系列,但他們的角度不可謂不是當前中國紀錄片的一個方向。
「反映社會現實,必然會有陰暗面或者邊緣題材,關鍵看我們的角度。」干超舉例說明《25小時》的視角,「我們提出的口號是理性塑造未來。今天社會看很多問題缺乏理性,比如食品安全,現實確實是存在一些問題,但也有一些問題是來自於大眾內心的恐慌。一方面這是來自於缺乏安全感與理性的思考,一方面也是一些媒體的推波助瀾。我們缺乏理性的精神去告訴觀眾,這些是不是現實。如果不是,我們去澄清謠言;如果是,大家怎麼樣科學地去面對。我們希望紀錄片看待這個社會的態度是善意的,不會讓觀眾感到絕望。」紀錄片當然應該有良知與責任感,但是同時也更應是理性的,這並不矛盾。
BBC拒拍厄瓜多爾黑社會
對此,干超舉了一個國外的例子。一位獲得過奧斯卡獎的紀錄片導演,曾經在厄瓜多爾當兵時被黑社會的流彈所傷,如今他希望申請BBC的資金,回到厄瓜多爾拍攝這樣一個題材卻被拒絕了。「這個片子是很有吸引力的,給他投資沒有任何障礙。BBC在不缺乏資金之下說了NO,理由是在今天這個經濟危機的情況下,人們缺乏安全感。其實是BBC以自己的價值觀去否決拍這樣一個陰暗面的題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