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海巖 北京報道)鄧小平南巡20年後的今天,中國改革已進入深水區。北京專家指出,這一次的轉型與改革更多涉及包括行政體制在內的存量制度變革,涉及社會需求結構變化、利益關係調整和利益博弈,其深刻性和複雜性絲毫不遜於20年前,此時不但需要社會各界凝聚改革共識,更考驗決策層的勇氣和智慧,準確研判社會形勢,把握民心取向,做出改革決斷。
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遲福林(上圖)認為,鄧小平南方談話對於當下改革的啟示,一方面是要堅定地把改革開放作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這一條不能動搖。另一方面,改革需要決心,需要魄力,要敢試敢闖,允許有些地方在某些改革上進行一些試驗,這對於推動全局性的改革仍然很重要。更有現實意義的是,怎麼能夠把那些真正改革創新的人物大膽使用起來。
利益調整面臨較大阻力
遲福林認為,改革的難度在加大,以往的改革多半是放權讓利,擁護者眾,阻力相對較小,現在的改革往往涉及利益調整,面臨較大阻力;以往主要是圍繞經濟體制進行改革,現在則要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四位一體」的改革;以往的改革往往是單項改革,現在要系統謀劃、頂層設計、綜合配套。
有專家也指出,如今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等諸多領域都面臨著繞不過去的轉型困境,一是貧富差距拉大,出現了兩極分化的危險趨勢;二是社會事業發展嚴重滯後,民生問題凸顯;三是公權力沒有得到有效制約,腐敗愈演愈烈;四是發展方式粗放,生態遭破壞,環境被污染。
由此遲福林認為,未來20年改革的關鍵在於能不能抓住機遇,推進以公平與可持續為目標的二次轉型與改革,其基本內涵為:消費主導、民富優先、綠色增長、市場導向、政府轉型。
中國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李培林也認為,相比較經濟體制,社會體制的改革顯得滯後,包括就業、收入、分配、教育、醫療、住房等方面的改革,以及事業單位體制改革和社會管理體制改革,這些領域的改革是中國未來一段時間改革事業的重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