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內地校巴車禍頻發,令已實施逾十載的撤點併校引發連串質疑。
過去一年,內地發生多宗校車安全事故,刺痛社會大眾的神經,對農村校車安全的反思開始從單純的安全管理走向了農村基礎教育本身,在這種反思之下,持續了逾10年的撤點併校政策開始受到強烈質疑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關注。國務院常務會議日前原則通過的《校車安全管理條例(草案)》,除了規定校車優先通行權和縣級以上地方政府負責制之外,還從頻頻出事的校車身上,延伸到校車串起的,被人為拉長的上學路。 ■香港文匯報記者 江鑫嫻、王曉雪
儘管教育部門規定,兒童入學距離就讀學校的半徑不應超過2公里。但現實中,城市和農村的學童卻走著不一樣的上學路,過去兩年見諸媒體的重大校車事故共有24宗,其中22宗就發生在農村。在今年「兩會」中,有政協委員直言,當初農村「撤點併校」之舉並沒有如願帶來農村教育欣欣向榮,反而更加導致上學難、輟學增問題,城鄉教育差距進一步拉大。
「一刀切」撤併校
後遺症凸顯
今年1月,溫家寶總理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叫停「一刀切」大規模撤併鄉校,「十分慎重」與「充分考慮」直擊積弊。審視與反思「撤點併校」這一推行了10年的教育改革措施。今次發佈的《校車安全管理條例(草案)》亦要求,地方政府依法保障學生就近入學或在寄宿制學校入學,減少學生交通風險。有專家認為,這一規定意味著政府將會反思此前撤點併校措施是否得當。
今年春節過後,江蘇徐州豐縣的學童又開學了,就在幾個月前,這裡一輛運送小學生的校車側翻,15個小生命被路邊一條不起眼的溝渠吞噬。但如今,每到上學放學的時間,仍有數百輛電動三輪車等候在校門口接送孩子,「作為一個老教師,我一天都沉浸在悲痛之中,如果我們的學校沒有被撤併,這場悲劇就不會發生。」有著36年教齡的張老師一臉悲傷。
村校數量銳減逾半
日均減64所
張老師是豐縣首羨鎮張後屯村人,兩年前張後屯小學被撤併至首羨中心小學,他轉到鎮裡學校上班。合併後的首羨中心小學有1,300多學生,25個班級,最遠的學生離學校有5公里,許多家長騎電動車接送孩子上學。孩子上學遠了,給村民帶來的不僅是不方便,還有經濟上的負擔,坐校車每月要150元,午飯要90元,一年下來多掏2,000多元。家長抱怨說,去鎮裡上學很不便利,學校沒有校車,孩子們只能坐社會車輛。
事實上,豐縣的悲劇只是內地10年狂風驟雨般「一刀切」撤併校大潮中的一朵浪花。教育部統計數據顯示,1997年全國農村小學數為512,993所,2009年為234,157所,減少學校數合計278,836所,總量減少了一半多,平均每天減少64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