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2年3月31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民族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畫佛者」的村落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03-31]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青海熱貢唐卡畫師多傑卓瑪展示自己繪製的唐卡作品。 資料圖片

唐卡是藏傳佛教修持以及傳播的法門之一:畫在布帛之上的神佛,在方寸間蘊含整個佛教的義理。諸神佛的形象、姿態、手印甚至法器,都有佛經上的依據。唐卡畫師必須了解所有規範,也必須徹底遵守這些規範。在中國青海熱貢地區的吾屯,正是以傳承了近千年的佛教唐卡畫技藝聞名於世。

2006年,熱貢藝術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唐卡藝術就是熱貢藝術的核心和精髓。因而唐卡藝術正經歷著從佛祖「身語意」的宗教聖物到資本化的產品,從文化展演中的「民族藝術」到「世界文化遺產」的新角色轉換。

畫佛的男人與種地的女人

在藏語裡,唐卡畫師被稱為「拉如」,「拉」為神靈,「如」為製作;唐卡畫師就是「造佛的人」。畫師以佛教圖像知識傳播佛法,等同於僧人講經傳法。故而在整個藏傳佛教的信仰圈中,唐卡與唐卡畫師都擁有崇高的地位。

相傳吾屯人的先祖為吐蕃王朝的軍隊,因為「大唐」與「大蕃」間的戰爭而被調配來熱貢這個地方屯兵駐紮。另外一種記載說他們是明朝洪武年間從中原派來的屯軍,與本地的女性通婚後定居下來在這裡繁衍生息。這些由「畫佛的男人/種地的女人」所組成的吾屯人,講著藏漢混合的方言。在吾屯語中,宗教與政治的詞彙主要來自父系的拉薩藏語,生活、起居類的譬如炊煮耕作的用語,則來自漢語。吾屯語中漢語與藏語的使用比例也呼應著現實的社會政治狀況:解放以前,來自藏語的詞彙較多,如今來自漢語的詞彙多。如今的吾屯語,有點像是畫師們的內部「行話」。

唐卡畫師是「無名的造佛者」。在吾屯,每一個男孩一出生即擁有寺院的僧籍,他們以僧人的身份在寺院裡接受教育,學習藏語、經書和唐卡畫技藝。長大後,有的男性繼續留在寺院學習,成為畫僧或學經僧,有的則選擇還俗回家傳承香火。在吾屯,每個畫師家庭都有相似「僧與俗」,「居與遊」的關係結構。正是這種結構,保證了這個「畫佛者」的村落,在寺院村落緊密、僧俗相互依賴的網絡中,延續了一代又一代。

20世紀90年代後期至2000年初,唐卡繪畫進入了西藏文化概念的商品鏈。畫商們在吾屯定製唐卡,在拉薩的旅遊市場銷售,當時供不應求,畫師也因而收入頗多。這使得整個熱貢地區開始狂熱地投入這項產業中,家家戶戶都開始依靠唐卡畫為生。

在市場化之前,唐卡畫的顏料全都來自天然的礦物寶石或金銀,一種顏色的製作常常要耗費三天以上的時間;但礦石顏料的色彩飽滿,不易隨著時間而改變。使用這種礦物顏料繪製唐卡,需要有長期積累的經驗和技術來駕馭,否則高昂稀缺的顏料就會被浪費,畫面也得不到應有的「莊嚴具足」的表現。所以,在世代家傳的畫坊中,如何運用顏色的技術就是關鍵,不輕易外傳。而現在,脫離了傳統供施關係的唐卡,成為畫師的「產品」,其經費與成本都要「自負盈虧」,藝人只能先評估衡量畫面成本才繪製。除非有特定施主,不然,他們也很難主動地使用昂貴的材料來繪製精品唐卡。

新唐卡 生態

由於新材料的出現,市場化的新唐卡生態也產生了一些革命性的變化。隨著顏料製作技術的變化,出現了各種等級的顏料,畫師可以用這些新材料來加快唐卡繪製的時間。新顏料較傳統顏料易於駕馭,易於取得,卻也容易隨著環境與時間褪色。但由於新顏料價格低廉,降低了整體製作成本,因此,年少的孩子也都可以上手,成為「唐卡工藝生產線」的一環,處理那些構圖簡單,價格較為低廉的唐卡。

但是,由於缺乏正規的寺院與學校教育,這種方式越來越遠離圖像世界的深層蘊涵,使得這些年輕人錯失了學習佛學藏語文與正規唐卡繪畫的黃金時期。為了解決這一難題,現在寺院中許多有意識的僧人,紛紛請願開辦「唐卡藝術學校」,期待以傳統中圖像與文字知識並重的方式教育孩童,使得他們既與普通教育接軌,又能結合吾屯村落的傳統手藝。 ■青海

相關新聞
民族創刊號 (2012-03-31) (圖)
消逝的文字 失傳的文化 (2012-03-31) (圖)
「畫佛者」的村落 (2012-03-31) (圖)
吾屯下寺的僧人繪製唐卡 (2012-03-31) (圖)
唐卡《白度母》 (2012-03-31) (圖)
通識:少數民族「非遺」 (2012-03-31)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民族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