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強 哲學博士 資深時事評論員 香港工商專聯會會長
李嘉誠先生身體力行所展現的愛國愛港的價值觀,是香港核心價值寶庫中最珍貴的瑰寶。李嘉誠先生表示,集團不論過去、現在、將來都願意與港府合作。歷史和現實都證明,李嘉誠對香港社會經濟發展的真知灼見,都是高瞻遠矚,洞幽燭微,切中要害,新特首梁振英應盡快與李嘉誠先生密切溝通,就治港的一些重大理念和政策虛心請教李嘉誠先生,以避免未來治港藍圖出現不足和遺憾之處。
雖然屬意的特首候選人唐英年最終落選,長和集團主席李嘉誠先生3月29日在業績發布會上表示,一個政府不是以個人來計,未來會繼續支持政府施政,會一如既往與新一屆政府合作,並再三強調絕對不會撤資,相信香港自由、法治的核心價值將得到延續;李嘉誠先生並指自己1940年已來香港,對香港有特別的感情,自己是中國人,永遠愛香港,愛國家,會繼續在香港投資,並表示自己「好少咁堅定講洁v。
愛香港愛國家是香港核心價值的中樞
李嘉誠先生堅定講愛香港愛國家,對香港社會具有深刻的啟示:做事不應功利主義,堅持只要是對國家及香港好,就應會講會做。李嘉誠先生相信香港自由、法治的核心價值將得到延續,這是人類社會發展進步而形成的普世價值,也是任何一個現代社會所應具備的核心價值。但是,李嘉誠先生堅定講愛香港愛國家,其重要啟示是,愛香港愛國家是香港核心價值的中樞。
西方國家中任何一個國家,如美國的核心價值,首要的當然是愛美國、忠誠於美國。林肯的名言「不要問你的國家能為你做些什麼,而要問你能為國家做些什麼」,大多數美國人都能脫口而出。作為一個美國公民的自豪感和責任感,就是弘揚美國精神,包括熱愛國家、崇尚民主自由、維護社會公平、務實開拓、富於創造、勤勞誠實的精神。
愛國愛港是香港核心價值的中樞。上世紀20年代的省港大罷工、60年代的中文運動、70年代的保釣及反殖認中、80年代支持回歸和參與國家現代化建設,以及90年代以來港人對內地救災和教育福利事業的捐輸和支持,都體現了港人愛國愛港的核心價值。李嘉誠先生就是港人乃至華人社會中愛國愛港的典範。李嘉誠先生不僅被國際社會視為華人商業文明的代表,而且他對香港和內地公益事業的貢獻,對香港和內地社會經濟發展的貢獻,亦使他成為舉世推崇的愛國愛港的典範。李嘉誠先生身體力行所展現的愛國愛港的價值觀,是香港核心價值寶庫中最珍貴的瑰寶。
李嘉誠是港人乃至華人社會中愛國愛港的典範
李嘉誠先生半個世紀的商業歷程,他的商業才智、管理思想以及為人處世所秉持的理念和價值觀等,使他成為舉世推崇的華人典範。李嘉誠先生建立商業王國的天賦是難以複製的,但他為人處事的原則和價值觀卻是可以學習的。李嘉誠先生的品德力量和愛香港愛國家熱忱,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弘揚於香港社會,香港社會就會面臨一個比較光明的未來。
李嘉誠先生重申,自己視香港為家,愛國愛港,絕對不會由香港撤資。有人散布「李家撤資」謠言,是完全違反事實的污衊抹黑謊言。這幾年來,李嘉誠先生雖然批評香港的營商環境,但是他也一再強調,他對香港深具感情,以香港為家,對香港是「有愛心無野心」。他多次重申,即使是少賺錢,但只要稍有盈利,能夠向股東交代,而又能夠為香港創造就業機會,他仍然選擇投資香港。李嘉誠先生表示他本人「講愛國、愛香港,唔只自己講」,更花時間「做緊生意上及生意以外的,包括在支持教育及醫療等社會公益事業上的投入」。
李嘉誠兩大金句意味深長
李嘉誠先生在業績發布會上強調自己多年來始終愛香港,投資香港,旗下佔三分之一身家的李嘉誠基金會亦主要資助香港及內地。但長實集團近年常被一些人指為「地產霸權」,李嘉誠表示:「如果世界係公道的,大海就不會有風波。」更笑指,自己1940年已來香港,對香港有特別的感情,自己是中國人,永遠愛香港,愛國家,會繼續在香港投資,「你鬧我,我又鰜蛂]粵語,意為在這裡);唔鬧我,我又鰜蛂C」
「如果世界係公道的,大海就不會有風波」這一金句,既充滿哲理,又切中香港時弊。香港回歸後,一度陷入內耗深淵。過去幾年的泛政治化傾向,衍生數不清的爭拗。民粹主義泛濫,內耗和爭拗不斷,令政府動輒得咎,難以集中精力進行科學有效的決策,社會亦缺乏搞好經濟的和諧環境,這不僅影響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亦令香港社會產生了可能會被邊緣化的憂慮。「你鬧我,我又鰜蛂F唔鬧我,我又鰜蛂v這一金句,則體現了李嘉誠「咬定青山不放鬆,任爾東西南北風」的愛國愛港精神與崇高的人格。
望新特首與工商界攜手合作
筆者過去幾年在傳媒多次發表文章指出,所謂「地產霸權」的最大危害,是煽動「仇商仇富」情緒,分化社會,由此導致政治動盪和經濟停滯,窮人的生活只會比以前更難改善。香港房地產價格昂貴,人所共知,但這不是地產商的「原罪」,而是包括了許多複雜的原因,是長期的結構性問題。要消除香港社會仇商仇富心理,筆者期望新特首盡快消除與工商界之間的隔膜,建立相互間的良好關係,充滿尊重工商界對香港社會經濟發展的意見。筆者並期望下屆政府與工商界攜手,從根本抓起,盡快實現經濟轉型,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改變製造業北移內地後形成的結構性失業,解決低技術、低文化的勞動力就業問題,同時創造向上流動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