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針對正在審理的足球貪腐案,成都體育學院教授、北京體育大學博士生導師郝勤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職業足球轟轟烈烈十來年卻落得個「一地雞毛」的尷尬境地,值得深思。要抓住足球腐敗案審理的契機,從源頭上對中國足球、中國體育深刻反思。
中國足球深層次的問題在「雙軌制」。中國體育軍團可以在奧運會上拿許多金牌,但是仍舊沒有找到適應市場化和職業化需求的路徑。這也是謝亞龍、南勇、楊一民他們的悲劇—他們本來是計劃經濟體制下的人,但做的卻是市場化體制的事,這樣就使他們產生了巨大的錯位。
對謝亞龍(圖)的身份而言,他到底是一個公司的CEO呢,還是國家公職人員?他應該服從誰的利益?當年謝亞龍上台,為了保奧運出線權就犧牲職業聯賽的利益,就可以不管職業體育賺錢的需求。這就是身份的錯位。
與中國職業體育的發展路徑相反,國外的職業體育是由下而上形成的,政府並不插手具體事務。比如英國最早的職業足球,阿仙奴、車路士、曼聯等球會都屬於某個企業、某個社區,代表某個城市,由企業或是擁護者捐款來辦球會。同時,它也是在市場機制下運行,不斷進行市場化的競爭和淘汰後,演變成職業運動。
因此我們看到的歐美國家的體育職業,市場化、法制化程度都比較高,大眾文化的準備也比較充足,這就給職業運動創建了一個良好生態環境。在這種生態環境下,即使意甲爆發「電話門」醜聞危機,祖雲達斯被降級,但是意甲聯賽本身沒有受到很大的破壞。
現在我們必須反思,體育的本質到底是什麼?需求是什麼呢?第一是全民健身,提高人民群眾的身體素質。第二,提高人民生活品質,職業體育提供的是體育文化產品,是滿足人民群眾娛樂需求和情感需求的。第三,發展體育產業推動經濟社會發展。
國家的體育行政主管部門應該認識到,體育強國與體育大國有著實質上的區別,並且應該有勇氣進行體制機制改革,將中國體育徹底轉向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