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桃姐》劇組亮相電影節開幕式 。大會組委會提供
以全新3D技術包裝的《泰坦尼克號》在中國熱映之際,導演詹姆斯.卡梅隆放下手頭事務,坐了整整15個小時飛機飛赴北京,專程參加第二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在京城掀起一股猛烈的「卡梅隆」旋風。在一系列行程中,卡梅隆不僅參加各種論壇,還密集接觸中國電影界業內人士,並在多個場合推銷其去年剛成立的「卡梅隆—佩斯」集團,希望今後能為更多的中國電影提供3D技術支持,此外他還透露有意和中方合作拍片的強烈願望。
卡梅隆驚歎,3D《泰坦尼克號》在中國的近兩周票房,已經超過在其他所有國家的票房總和,「我對中國市場充滿信心,參加本屆電影節是一次與中國電影人會面的寶貴機會,中國電影產業正經歷罕見的飛速發展階段,速度正在趕超美國和西方國家。」
對中國廣闊天地和龐大觀影群體的渴望,卡梅隆不是個例。隨著中國電影市場的快速發展,北京正成為國際電影人的淘金地。從今年出席的各國電影人來看,除了詹姆斯.卡梅隆外,好萊塢六大公司中的福克斯影業CEO、迪士尼旗下漫威公司總裁等大佬也紛紛來華,他們看重中國市場的潛力,而中國電影人也從對方合作中分享利益,鍛煉內功,實現雙贏。
英國導演羅蘭.喬布森正謀劃在中國拍攝一部叫做《睡眠者》的影片。這次參加電影節,是喬布森第一次踏上中國的土地, 但他對這裡的關注卻已達數十年之久。他說,外界公認中國正在世界上扮演最為重要的角色,這裡的年輕人是如何看待國家和他們自己的,他們都有些怎樣的想法和追求,中國的農民是怎樣通過拚搏最終成為英雄的……所有這些都讓世界各地的人們好奇不已,「我想通過電影與他們對話。」
在參加本屆電影節的外國電影人中,像喬布森這樣熱衷中國文化的客人不在少數。對於他們來說,關於中國的一切都會是電影鏡頭下的絕佳素材,更為重要的是,今天的中國電影市場,絕不僅僅是外國電影的輸出地,而很有可能是下一個製造光影之夢的「夢工廠」。
美國金牌製片人喬恩.蘭道也指出,對於中美電影界來說,能夠合作是巨大的進步。對美國來講,也需要中國這樣龐大的市場來生存,「中國能夠向更多電影敞開大門,是令人激動的事情,我們需要學習並理解中國市場。」
學者指出,「電影節經濟」和「奧運經濟」一樣,已成為一個國家和城市經濟發展的契機和推手。如「戛納電影節」每年吸引6萬名電影界專業人士和20萬名遊客;「柏林電影節」每年吸引了1.5萬名專業人士、80多個國家的3500多名記者,每年遊客達30萬人次。去年北京電影季吸引了10萬人參與,今年電影節僅參與報道的中外媒體就有180多家、近900名記者,出席各類活動的中外嘉賓4000餘名,參與活動的群眾近百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