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2年5月17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神州大地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史海風雲:突破圍剿 黃陂殲敵五十二師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05-17]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戰場上的林彪。網上圖片

——蔣介石慘敗 懸賞十萬擒林彪

 黃陂、草台崗戰役的關鍵,是紅軍極其準確地把握住了第四次反「圍剿」鬥爭中稍縱即逝的一線機會。

 1932年冬,蔣介石調集五十萬人馬,分左、中、右三路大軍,向中央根據地發動了第四次「圍剿」。當時,毛澤東已被王明「左」傾冒險主義者逐出了在紅軍中的領導位置,剝奪了在政治和軍事問題上的決策權。前線指揮由朱德、周恩來擔任。「圍剿」一開始,敵人主力即由西北向東南齊頭並進,步步緊逼。到1933年2月初,敵中路軍以十個師的兵力分三個縱隊向南豐、廣昌前進。12日,紅軍進攻南豐,示形於敵。敵軍為救援南豐,與紅軍主力決戰,以第一縱隊之五十二、五十九師取道永豐、樂安向宜黃南部急進,將整個左翼裸露於紅軍的面前。

 這時,紅軍總部當機立斷,迅速命令紅軍主力自南豐撤退,隱蔽集中四五萬優勢兵力於黃陂以北地區,然後從兩翼包抄北上。

 按照總部的部署,紅軍部隊兵分左、右兩翼。左翼為紅一軍團、紅三軍團和第二十一軍,進至黃陂一線設伏,整個左翼部隊由林彪、聶榮臻統一指揮;右翼為紅五軍團和第二十二軍,負責阻擊敵人和掩護紅軍右側。

隱蔽密林之中 步步為營

 林彪作為此次戰役戰場指揮,在與彭德懷、董振堂等人商量後,決定左翼採取平行路線,隱蔽接敵,準備以伏擊、側擊、兜擊等手段,從左至右逐次消滅敵五十二師、五十九師。大家約定,以林彪打響的槍聲作為總攻信號。

 2月下旬,適逢連日陰雨,白天山野昏暗,濃霧籠罩山頭,不見人影,入夜則一團漆黑,伸手不見五指,加之道路泥濘,又黏又滑,給部隊進入設伏陣地帶來了很多困難。27日拂曉前,徐彥剛、羅瑞卿率七、九兩個師和炮兵連在右,林彪、聶榮臻率十、十一兩個師在左,同時進入陣地。彭德懷率紅三軍團並進,在紅一軍團之後依次擺開。各師、團、營迅速展開,隱蔽於叢山密林之中。

 紅一軍團的軍團部和紅十一師指揮所設在一道山溝裡。山溝東口便是大路,相距僅一千餘米。由於紅十一師位於谷口,很容易被敵人突破,林彪不放心。他親自檢查了十一師的陣地,要求他們加強西面火力。

太陽升濃霧散 伺機破敵

 清晨,四周群山幽靜,山泉淙淙。八九點鐘,太陽升起,濃霧逐漸消散。不一會,霧散天清,敵人也大搖大擺地進入了火力射程之內。

 首先過來的,是敵五十二師。全師二個旅四個團毫無戒備地從指揮所前走過。「打不打?」參謀請示林彪。

 林彪冷靜地說:「等輜重部隊。」他判斷,敵人大部隊行動不可能沒有輜重部隊。不出林彪所料,敵人輜重部隊過來了。「打吧?!」參謀人員又請示。

 林彪仍是冷靜地說:「等護衛團。」這樣,等敵人全部進入了我軍的伏擊圈後,林彪才發出總攻信號。頓時,平素僻靜的山谷裡,槍炮聲震耳欲聾,數萬大軍將敵人團團圍住,使其動彈不得。經過三小時戰鬥,全殲敵五十二師。(七之五) ■來源:《林彪這一生》

相關新聞
自稱遭「槍」擊 釘子戶力抗拆遷 (2012-05-17) (圖)
風物誌:莫高窟「分流減壓」 增開10洞 (2012-05-17) (圖)
最早作坊現身 白酒史推前200年 (2012-05-17) (圖)
健康養生經:愛美化濃妝 眼睛長結石 (2012-05-17)
老人遇奇石「美女配黑熊」 (2012-05-17) (圖)
文博會明開幕 張大千衍生品首亮相 (2012-05-17)
生活與藝術 (2012-05-17) (圖)
歷史上的今天:劉少奇追悼會舉行 (2012-05-17) (圖)
史海風雲:突破圍剿 黃陂殲敵五十二師 (2012-05-17) (圖)
小學生評十大陋習 父母知法犯法 (2012-05-16) (圖)
怪趣:另類「畢業留言」男女情傾「高富帥」 (2012-05-16)
寶馬男帶車求職淘經驗再創業 (2012-05-16) (圖)
少女生吃蛇膽 活蟲入腦寄居 (2012-05-16)
怪趣:雷擊水塘萬魚骨折亡 (2012-05-16) (圖)
歷史上的今天:中蘇關係實現正常化 (2012-05-16) (圖)
「輪值爸爸」 (2012-05-16) (圖)
史海風雲:常勝林彪 暗與彭德懷比高低 (2012-05-16) (圖)
中國科學家破譯 占族人群基因密碼 (2012-05-15) (圖)
話你知 (2012-05-15)
風物誌:454斤鐵陀螺 靠8壯漢鞭動 (2012-05-15)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神州大地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