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中國國民黨民主促進會)李子誦(左後一)、秦元邦、林一元、司馬文森、譚冬菁、陳此生、蔣光鼐、蔡廷鍇、李民欣。
——懷念李老社追求卓越的敬業精神
張雲楓
李老社以一百零一歲的高齡與世長辭了!前年報社為他舉辦百歲生辰慶典的情景還歷歷在目,想不到今年他卻離開了我們。他走了,但這位老人家重視報社基業建設、追求卓越的精神卻深刻地留在大家心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報社的後來者。
香港文匯報今天擁有基本完備的現代化辦報設備,包括寬敞的辦公樓、宏大的印刷廠房、電腦排印系統……等等。這些基礎設施的逐一建成,是報社歷屆領導及仝人共同奮鬥、長期努力的成果,但李老倡導的上述精神及其示範亦至關重要,追源溯流,居功非小。李老有一句名言:「報社什麼都可以慳,唯獨辦報所需不能慳!」這句話說得很平實,卻集中表達了他重視提高報社生產力、追求先進的理念。他是這樣說的,在實踐中也是這樣做的。
在香港,辦報並不容易,辦一份非媚俗的報紙更不容易。香港文匯報從1948年創辦以至其後幾十年間,都是在艱苦的條件下經營的。在那些年代,雖然上下員工的薪金都很低微,(1959年底,我由澳門日報轉到文匯報當記者時,月薪220元。)大家都捉襟見肘,連看醫生也可免則免。但即使這樣,報社總經理仍不時要為每月發薪、為度過年關而傷透腦筋。想不到的是,報社在這樣經濟拮据的歲月裡,仍然作出了幾項令行家矚目的大動作。
一項動作是開創港報派記者外洋採訪的先河。派老記到外國採訪,現在很平常,但當年卻極稀罕,因為來回機票、酒店、電訊等等開支都是令人咋舌的數字,老闆捨不得花這個錢。1978年阿根廷辦世界杯時,港報沒有別家,唯獨是文匯一家派記者前往採訪。年輕記者老志文榮幸地接受了這項委派,而且不負所托地、發回了許多精彩的獨家報道,獲得讀者和體壇人士的普遍稱讚,得出「體壇盛事,必有文匯」的評語。這項外洋採訪第一家的勇舉,如果沒有李老的支持和拍板,哪能成事?
另一項令行家矚目的,是將傳統的黑白印刷改為彩色印刷。七十年代,本港報社幾乎全是沿襲傳統的黑白印刷,不大敢於改為彩印。原因是這項改動投資極大,要換版房和機器房等等,相當於重新建一間印刷廠。為此,一些想改的報社躊躇不前,一些保守的更知難而退,還為自己解窘說:「報紙無需搞得花花綠綠!」報界彩印仍未成風,沒有形成社會壓力,加上我們報社的經濟狀況仍非發達,本可因循下去,不搞彩印的,但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更突顯了李老的超前眼光,他主張改,而且要快點改。在取得社委會的一致同意後,大家千方百計籌資金,找尋廠房。1977年,我們報紙改為彩印,成為繼天天日報之後香港第二家彩印的報紙。因為擴充廠房的需要,連帶報社也從原來僅得五層樓高的波斯富街舊址,遷往十一層高的灣仔道新址,整體面積增加了,面貌也改變了。
李老一生追求一流,追求現代化的志向,不僅表現在上述的大動作上,也表現在許多具體和細緻的情節中。記得1984年,有家美國公司來信兜搭生意,說他們發明了一套先進的排字技術,可以大大提高我們的排印效率。李老聞訊後,十分雀躍,為此,他要我隨他一道赴美作實地考察,並順帶研究在美籌辦海外版的事宜。記得那次經過十幾個小時的航程抵達三藩市後,我已經疲憊不堪,但李老聞說植字公司有專車來接時,了無倦容,迫不及待地催我快點起行,欣然之情溢於言表。李老大我廿歲,是不折不扣的長輩,按理,他應該比我更疲勞,也應該由我去催請他,而不是倒過來。這件反常的往事雖已隔廿多年,但至今還令我記憶猶新。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李老始終懷著一種年輕人的心態,忘我地追求新技術、新境界,即使疲勞也不知道疲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