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梁愛詩指出,《基本法》和香港原有法律經過15年的磨合,已根植於香港,成為穩健的憲制基礎。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國權 攝
與普通法磨合15年 新法制成功落實
《財富》雜誌1996年以「香港已死」為題,預言香港回歸後的人權、法治難再保留,惟「事與願違」,香港至今依然享有法治美譽。首屆特區政府律政司司長、香港基本法委員會副主任梁愛詩在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表示,《基本法》和香港原有法律經過15年的磨合,已根植於香港,成為穩健的憲制基礎。她又坦言,過去15年,雖然表面上有許多訴訟,有些爭議,但「我們可以看到,香港的法治基礎是很穩健的,我們的新法制是成功落實的」。
■香港文匯報記者 鄭治祖
司法一直是香港最重要的核心制度之一,關係著香港賴以成功的基礎。梁愛詩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凡法律制度都是要向前發展的,「如果停留在某一日期,亦是僵化」。回顧回歸15年,是《基本法》和原有法律制度的磨合過程,既有一穩定的憲制性文件《基本法》作基礎,同時普通法亦是靈活的,會因應社會變化而繼續發展,使香港的法律制度有一很好的發展,不會過時,追得上社會的發展。「雖然過了15年,普通法國家都承認香港『一國兩制』是成功落實。」
立法目的解釋 仍是挑戰
近年,香港的司法覆核案件不斷增加,人大釋法仍有待市民完全接受,未來香港法律制度仍需面對大大小小的挑戰。她不諱言,除了司法覆核案件有上升趨勢外,法官如何處理立法目的的解釋亦將是未來其中一個主要挑戰。以前大家很緊張,法律白紙黑字寫了甚麼,便按著字眼解釋,而現在更多的是講立法目的的解釋,「這個解釋可以很寬的,在不同法律學派亦有爭議,即法官是否可以自己重寫法律」。
她解釋指,立法目的意思並不同於立法意圖,立法意圖是將立法當時的想法解釋出來,但立法目的則是立法當時沒有考慮的目的,「你也去考慮,為條文提供一個解釋,那麼法官應採取的原則是寬一些還是窄一些呢?」這都是未來的挑戰。
丁權存留爭議 暫不評論
當年,前國家領導人鄧小平一語「50年不變」,令不少香港人安心留港發展,然回歸15年的今天,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早前以「50年不變」為由,認為2047年是丁權保障的完結時間,提出未來5年是宣布結束丁屋政策的時機,引起新界原居民的爭議。
梁愛詩認為,當時鄧小平提出「50年不變」,是認為50年是兩代人的時間,是一個挺長的時間,「一國兩制」的概念是基於內地與香港情況不同,因此香港繼續維持原有制度不變。她又引述早前有關回歸後設立註冊社工制度的司法覆核案件為例,指當時法庭認為,所謂不變的是制度不變,社會福利可以繼續發展,專業資格可以繼續發展,這就一定需要變,不變又如何發展呢?「不變並非代表甚麼都只停在1997年6月30日」。
「50年不變」指維護港制度
「如果回歸50年後,有些制度變,有些制度不變,不是不可行的,但現在講定35年之後應該變或不變,是太早」。過去15年都有這麼多社會情況改變,大家可以進行研究,但不可以照今日的情況去決定35年後應該變或不變。至於丁權問題,她則說,這與「50年不變」是兩個問題,但暫不會作評論。
基本法有空間反映發展
有人提出回歸15年是時候應檢討是否修改《基本法》,但梁愛詩並不認同。她強調,所有憲制性文件都是寫得比較寬的,因此問題是如何解釋《基本法》,「雖然社會情況變化了,我的理解是,《基本法》上是完全有足夠空間的,給我們反映社會的發展」。若大家認為有需要,原本法律已無法解釋到最新的社會情況,當然可以修訂,但她見不到現時有這樣的情況出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