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2年6月28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財經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笑對風雨 自強不息中小企演活香港故事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06-28]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雖然今年出口市道明顯變差,郭振華堅信,難關再大,港人也定能闖過去。 張偉民 攝

——工總副主席郭振華:靠變通及信念 15年化解三大危機

 回歸15年,香港先後歷經了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2003年「沙士」恐慌和2008年金融海嘯三次危機,香港工業總會副主席郭振華也與多數港商一樣,三次均受挫折,連買以為保本的雷曼產品都中招,「為什麼老天偏偏挑中我(行衰運)?」但最終他都能化危為機、履險如夷,不僅因為他有靈活變通的營商技巧,亦因為他說自己始終堅信,「人生總有風雨,困難總會過去」。在香港,有千百個像郭振華這樣的港商,憑著逆境自強的信念,渡過一道又一道難關。

 郭振華近日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詳談15年來的三次危機。他一直從事綠色化工行業,擁有自己的公司永保化工(香港),主要做金屬、玻璃的表面處理及電鍍業務。據他回憶,97年亞洲金融風暴襲港時,公司出口受到影響,生意額立刻大跌三至四成。好在當時公司的規模不大,僅有一百來個員工,且借貸率較低,因此並未感到太大壓力。

 反而是這一期間個人投資損失慘重,令郭振華印象最深。他透露,當時他手頭既有樓、也有股,「股票傷得最重,賬面下跌足足有七成」。所幸都是長線投資,故一股也沒有拋售。堅守3年,踏入21世紀後,這批股票不僅全部「返家鄉」,而且多數還「有得賺」。公司生意也受益於市場購買力爆發,重新恢復此前的強勁增長。

守供貨承諾 沙士台灣存貨

 但2003年「沙士」殺到,令港企普遍遭受重創,郭振華也未能倖免,形容「沙士」對他而言是一場災難,生意額萎縮幅度超過50%。這還是其次,對疫症的恐懼令他的心情受到很大影響。他坦承,有段時間「不想出街、不想消費,每日擔心被感染,不知自己會否出事」。但理智也告訴他「雖然是絕境,但我不能什麼都不做,坐在家裡虛度光陰」。於是他積極謀劃應對,決定將貨物盡量分散存放在不同地區,「如果某個地區變成疫區被隔離,其他地區仍能供貨」,有些貨甚至不惜成本運到台灣存放。他說要令客戶滿意,因為「開工廠是一種承諾,再困難我也會供貨給你」。

 「沙士」期間幾乎無人看好香港樓市,郭振華卻大膽入市,在九龍購買了一個1,600方呎單位,僅斥資460萬元,價格之便宜令他回想起來笑容滿面,連聲說「好抵」。熬過03年後,公司生意於04年已開始復甦,05年完全恢復之前的水平,規模達到97年時三倍以上,員工超過400人。

海嘯成機遇 伺機招兵買馬

 至於08年的全球金融海嘯,郭振華輕描淡寫地說,與97年一模一樣,生意額大跌三、四成。但公司自身能力已大大增強,反借此機會購買設備、培養人才,進一步加強了科技實力。然而在個人投資方面,他卻馬失前蹄,由於在股市上斬獲頗豐,手頭頗有現金,他也被游說購買了與雷曼掛u的金融產品,「其實是買來收息,年息約8%」,不料雷曼隨後破產,他也變成了「雷曼苦主」之一。

 郭振華笑稱,當時一度擔憂自己的退休生活將報銷,也曾哀嘆「為什麼老天又挑中我?」但最後他仍告訴自己,「已經發生的事,不妨先放低」。為了調整心態,他與家人一起去英國、歐洲、日本等多個國家旅行,逐漸又開心起來。至2011年年底,他終與銷售機構達成和解,收回了不少本錢,「雖然不是全部,但都算一個很合理的價錢」。

 展望未來,郭振華表示,雖然今年年初出口狀況又明顯變差,但他仍對香港、對行業的將來有信心。他堅信,「每一天一定會比昨天更好,縱然今日有再大的難關,(香港人)也一定能闖過去,所有的問題最後一定能解決」。

相關新聞
中央再挺港 加大六方面合作 (圖)
中央6方面措施挺港
專家解讀:支持實體經濟 非挺港股
加快推港股ETF 初期額度500億
允港銀粵設消費金融公司 (圖)
看好兩地金融融合 股市越萬九 (圖)
昨日升幅顯著板塊 (圖)
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引港人才 (圖)
內地團經港郵輪外遊放寬 (圖)
簽CEPA 9 港個體戶放寬限制
「見證.香港回歸15年」系列專題 港商自強篇 (圖)
笑對風雨 自強不息中小企演活香港故事 (圖)
香港設計=香港製造 冀享CEPA關稅優惠 (圖)
藝獅皮草黃友輝:憑遠見戰勝危機 (圖)
信佳國際吳自豪:專門產品抗逆力強 (圖)
歐債危機衝擊 港IPO額暴跌84% (圖)
今年上半年全球IPO額6強 (圖)
155億機構認購國債今招標
交銀國際:港股下半年最高二萬三
首隻B+H股 伊泰入場費5353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財經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