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中國醫生在肯尼亞的蒙巴薩為當地兒童看病。資料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王玨 北京報道)中國社科院西亞非洲研究所發佈的2012年《非洲黃皮書》指出,蓬勃增長的中非貿易未受北非局勢動盪的影響,去年中非貿易達1,663億美元,同比增31%,高於全國外貿增速8.4個百分點,再創歷史新高。與此同時,進入21世紀,中國對非援助的力度不斷加大,然而,隨著國際政治生態、世界經濟形勢、非洲和中國形勢的變化,特別是國際因素的介入,中國對非援助也面臨困境,一些非洲國家對中國援助的期望值不斷提高,已經大大超出中國的實際能力。
黃皮書指出,當前中國在非洲前五大貿易夥伴依次是南非、安哥拉、蘇丹、尼日利亞、埃及。從國內看,廣東、浙江、山東、江蘇、上海、北京是對非貿易的前六大省市,6省市對非貿易額達1,226億美元,佔中非貿易總額的74%。從經營主體看,民營企業經營機制靈活,進出口增速明顯加快。2011年,中國民營企業對非出口395.5億美元,同比增長32.2%。
此外,作為中非合作的重大舉措,中國對非援助的力度不斷加大,取得了明顯效果。然而,新形勢下中國對非援助也面臨著一些困難和問題。
西方非議不斷
一是非洲國家對中國的期望值不斷提高。特別是非洲國家新生代領導人在與中國發展雙邊關係中將援助視為制定雙邊關係政策的重要條件,不斷提出新的要求;他們一面反對發達國家的附加條件,一面隨著國際組織和西方國家對非援助規模的逐步擴大,不斷向中國提高要價,尤其是在受到西方制裁,遭到經濟危機、自然災害或戰後重建時,對中國援助需求變得更加巨大。雖然中國已在努力擴大援助規模、增加零關稅商品種類、加大人力資源培訓等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離非洲國家的期望值仍有較大差距。
二是西方國家對中國的對非援助非議不斷。由於中國在國情、援助的定位與管理、援助方式方面同西方國家存在很多差異,對援助的評估角度也有所不同,部分西方人士對中國的援非做法做出利己主義的解讀。而中國迄今尚未形成一套能夠系統反映中國援外領域所取得的實際成果、既適合中國對外援助特點又能發揮較強影響力的對外宣傳平台,透明度較低,難免引起西方國家的猜忌。部分西方的非政府組織活動頻繁,利用媒體指責中國對非援助缺乏透明度,將中國援助和開發自然資源掛u,醜化中國形象,形成了「我們給援助,他們指責;我們不給,他們也指責」的局面,為中非友好關係發展製造障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