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2年7月13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今日寧夏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聚焦西海固35萬大移民 打造功德無量民生工程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07-13]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西吉縣後灣組村民即將遷入興隆鎮上的秀嶼新村

寧夏史上偉大民生扶貧攻堅戰——35萬大移民

 在祖國大西北的一隅,歷史上這裡曾是水草豐美、土宜產畜、牛馬銜尾、羊群塞道的好地方,後因氣候變化、人口增長、過度放牧、墾殖開發和戰亂等影響,生態遭受嚴重破壞,生態環境嚴重惡化,山大溝深、乾旱缺水。這裡就是人類最不適宜居住,被人們稱為「貧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地區。 西海固現指寧夏南部山區和中部乾旱帶,涵蓋今原州區、彭陽縣、隆德縣、西吉縣、涇源縣、同心縣、海原縣等七縣區,鹽池縣和紅寺堡區因同處中乾旱帶,也被納入其中。這裡是回族群眾集中聚居地區,人口佔全區一半,也是寧夏最困難的地區,僅國家級貧困縣就有九個。 ■香港文匯報記者 王尚勇、實習記者 張治、鄒慧

西海固目前有105萬貧困人口,其中極度貧困的35萬人生活在不適宜居住和發展的地方。行路難、吃水難、上學難、就醫難等問題長期無法解決,成為寧夏扶貧開發的瓶頸,嚴重制約著寧夏經濟社會全面發展。2010年7月,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書記張毅上任不久就到固原調研,並提出要把解決好貧困地區群眾的生產生活和脫貧致富問題納入重要日程。寧夏回族自治區主席王正偉表示,「十二五」期間以及到2020年,與全國同步實現小康,寧夏有百萬貧困人口這個難題,要以百萬扶貧攻堅為抓手,推動我們的大移民和老百姓生活的大改善,黨委、政府十分重視,把不適宜居住的35萬人從山區搬出來。

 2011年,寧夏區政府決定拿出上百億資金進行生態移民,用5年時間,將山區極度貧困的35萬人安置到近水、沿路、靠城、上學近、就醫近、吃水近,具備小村合併、大村擴容的區域,讓農民靠特色種養、勞務輸出、商貿經營、道路運輸來擺脫貧困。再用5年時間,讓他們脫貧致富。這項寧夏「十二五」最大的民生工程正式啟動。

昔日的貧瘠甲天下……

 記者走進安置生態移民的銀川良田鎮和順新村村民虎久武家,獨門獨院54平方米的高標準住房,水、電、電冰箱 、有線電視等一應俱全,同時他還分配到了1座溫棚和一個就業崗位。這個40多歲的漢子說起生活的變化深有感觸:「老家山大溝深,買東西要走10里山路,30多里川路,現在吶,一出門就是(商店)。老家乾旱缺水,吃水要到2里路遠的地方去挑,每天最少一擔水,來回4里山路。」

 「以前住的窯洞條件很差,吃飯、睡覺都在一起。一下雨就不敢住人,怕塌下來。村裡的山路特別窄,只夠走一輛車,還是陡坡,一下雨就更危險了,我的大兒子就是開三輪車拉土豆時出車禍過世的。」說到這原寨科鄉李岔村的71歲老人海心蓮紅了眼眶。

 「我們是4月26日搬來濱河家園的,在彭陽老家的時候,我們為搬家忙了兩三天,可能太累的緣故,當天夜裡,我妻子突發氣喘,剛到這裡人生地不熟,不知道醫院在哪,當時我就翻出分房時政府發的《月牙湖生態移民搬遷安置服務手冊》,按上面的電話撥通了鄉黨委書記丁萬福的電話,15分鐘後,丁書記就帶著衛生院的救護車來我家了。這要是在老家……哎,路遠看病又貴……」濱河家園一村的移民虎維江說完鬆了口氣。

 聽著這些故事,張治的思緒不禁飄遠,飄向了童年,飄向了那片叫做「西海固」的故鄉。「我的家就在溝邊上,我記憶中印象最深刻的事,就是坐在溝沿上看在溝底喝水的牲畜,那種壯觀的場面就像是在牲口市場,顯現出一種荒涼的殘酷!沒有去過西海固的人一輩子也想像不出那裡溝的模樣,它和字典裡『壑』解釋的大體相似,站在溝沿向下看,不習慣的人一定頭暈目眩。在西海固很多溝是沒有水的。幸好,在我家門前可以看到的溝裡還有比較清澈的泉水,雖然水很少,卻養育著全村的男女老少。慢慢地長大,孩子眼中那神秘的溝底裡也出現了我的身影,我的任務就是牽著自家的牛給牠飲水,把牠拉到水泉邊,看著牠先把兩個前蹄伸進水裡,然後把嘴沒在水中,喝的咕嚕咕嚕地響。我學著大人們從嘴裡發出意思為『喝飽喝飽,今天沒夜草』的『噓噓聲』。有時候,水味不好,牛就抬起頭來把水從鼻子弄出來,吐到水裡。我記得有好幾次,牛嫌水不好,把牠牽到哪裡也不喝,我一氣之下就把牠牽回家,第二天牠就一頭扎進水裡喝了好長時間,我感覺到那是一次殘忍的舉動!我似乎看到那頭牛的眼角流出了委屈的淚。」說完,他沉默了良久……而如今,他是我們文匯報寧夏辦事處的一名記者。

「山的外邊是什麼……」

 「太爺,山的外邊是什麼,搬出去是什麼樣子……」,老人陳自謀笑呵呵的告訴記者:我的兩個重孫女啊,聽說要搬新家,追著問我這個問題。老人家如今和孫媳婦、兩個重孫女住在移民村——良田鎮和順新村。得知老人已80高齡,記者不敢相信,這樣一個樂呵、說話鏗鏘有力的可愛老人,頂多也就六七十吧?那雙因衰老而變小,卻閃著光的眼睛像一眼清澈深邃的泉,蕩漾的全是故事……

 「我年輕時當了23年村支書,後來兒子沒了,就跟著孫子、孫媳婦生活,去年孫子犯了錯誤勞改去了,家裡就靠孫媳婦一個人養活了。當初說要搬遷,我可是不願意的,『窮家難捨,故土難離』啊,後來,我一個人悄悄來這裡『實地考察』了下,發現這裡地平整、交通方便、舊窯洞變成了新磚房、娃娃們上學也近,我就決定了,搬!」可當說起搬家和自己的「光輝歷史」,老爺子又樂呵了,瞪著眼睛,繼續說:「我在老家有9個窯哩,住人的、養牛、養驢、養羊的都有!」說到這裡老爺子幽默的開起了玩笑,「我現在在這可是『坐享其成』啊,可搬上來還是好,什麼都看著好看,娃娃們上學也近了,不像以前要走幾個小時,翻幾座山頭了,生活有奔頭了!」說完哈哈笑了起來。到了陳老爺子的家,記者看到了老人家的孫媳婦和他的兩個重孫女正在揀韭菜,小丫頭吵著媽媽要吃韭菜盒子呢。一會兒姐妹倆又追著鬧著去玩了,屋子裡充滿著歡樂的氣氛。這個堅強的80後媳婦白麗告訴記者:「對老家雖會捨不得但還是不想回去了,以前我可是個油鹽醬醋都不管的人,如今學會了好多呢,比如那銀行的自動取款機,現在也會用了。生活嘛,慢慢過,總是會好的。」

 記者忽然為這家老少的可愛、積極、樂觀而感動,他們經濟困難但卻微笑道出了很多人無法悟到的生活哲理:生活,慢慢過。小姐妹們也一定得到了她們的答案,山的外邊是希望……

移民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記者在採訪中也聽到了一些移民發出的牢騷和不滿。農民種植的農產品由於經驗不足,死苗現象嚴重;孩子上學方便了,但教學管理不完善,學習抓的不嚴了,同時享受不到在老家時營養早餐和免費午餐的政策了,增加了現在的生活負擔;一些人口在7-10人的家庭住不下了,而個別家裡只有一人的「一人戶」得不到移民村認可。和順新村的李占庫老人家有9人,平時兒子外出打工不要緊,一回家老人不得不發愁:「54平方米的住房肯定打轉轉都打不開。」

 帶著這些問題,記者採訪了良田鎮和順新村的大學生支書李效峰。李效峰說:「生態移民是個艱巨的長期任務,剛開始肯定是會存在一些問題,但一切肯定都會逐漸解決的,比如大戶、一人戶等問題之後都一定會有相應的解決措施。就好像我剛來這個村子時,連睡的床都是借的,很多地方都不完善,可僅僅兩個多月時間,村子的道路硬化、門前的綠化都好了。所以困難是暫時的,一切都會慢慢的好起來!」

 移民搬出後長遠發展一直備受關注。總書記胡錦濤15年間4次到寧夏深入考察,曾在移民新村叮囑當地幹部:生態移民既是一項生態工程,又是一項民生工程,我們既要組織自然環境惡劣地區的群眾搬出來,又要解決好他們的生計問題,真正做到「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走出西海固,走出貧困,是西海固幾代人的夢想,為了這一天,他們期盼了多少年!而如今這件大事正在匯聚著來自中央、地方以及社會各界的力量。徹底拔除西海固窮根將不再只是夢。

相關新聞
今日寧夏(第17期) (2012-07-13) (圖)
聚焦西海固35萬大移民 打造功德無量民生工程 (2012-07-13) (圖)
今日寧夏(第16期) (2012-04-13) (圖)
內穩外進謀發展 寧夏電力邁入能源新時代 (2012-04-13) (圖)
「十二五」能源戰略新時期 電為核心 新舊能源雙翼齊飛 (2012-04-13) (圖)
積極發展清潔能源 風電光伏行業進入調整期 (2012-04-13) (圖)
積極承擔社會責任 為百姓謀福祉 (2012-04-13) (圖)
中衛3MWP農村屋頂光伏發電試點工程 (2012-04-13) (圖)
寧夏太陽山風電廠 (2012-04-13) (圖)
銀星能源風電設備製造基地 (2012-04-13) (圖)
紅寺堡50MWP光伏電站併網投產 (2012-04-13) (圖)
今日寧夏(第15期) (2012-03-19) (圖)
建設和諧富裕新中衛與全國同步全面小康 (2012-03-19) (圖)
推進「外煤進寧」戰略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2012-03-19) (圖)
發展外向型農業 做強區域品牌 (2012-03-19) (圖)
中衛市2012年15件民生實事 (2012-03-19)
香山硒砂瓜 (2012-03-19) (圖)
日光溫棚 (2012-03-19) (圖)
沙坡頭 (2012-03-19) (圖)
今日寧夏(第14期) (2012-03-16)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今日寧夏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