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當年的技術人員在組裝存放毛主席遺體的水晶棺。 網上圖片
6月9日,上海市檔案館開放第24批檔案,這批開放檔案資料「講述」了「文革」後上海一個重要的歷史事件——1977年上海新滬玻璃廠(以下簡稱「新滬廠」)等單位承擔毛主席紀念堂水晶棺的石英玻璃研製生產任務。
1976年9月9日,國家領導人毛澤東主席逝世;1977年9月9日,位於天安門廣場的毛主席紀念堂開始接待國內外來賓和廣大人民群眾瞻仰毛主席遺容。存放毛澤東席遺體的水晶棺是怎麼製作出的?上海市檔案館新開放的這批檔案透露了部分內情。
修紀念堂 建水晶棺
毛澤東1976年9月9日逝世後,黨中央決定在北京修建毛主席紀念堂(時稱「一號任務」),建造水晶棺,將主席遺體長期保留下來,讓後人能長久瞻仰到他的遺容。
首次開放的上海新滬廠檔案中,1977年1月28日的一份電話文檔顯示,「接北京605廠革委會主任楊光鐸同志來電,國務院九辦水晶棺小組組長韓伯平、肖央同志的意見,將新滬廠最近試出的一塊石英玻璃(長88厘米、寬77厘米、厚4厘米)送北京,請各有關參加會戰的單位分析。」
當年曾參與研製毛主席水晶棺的王佑金巳先生此前曾撰文回憶這一事件,其時,王佑金巳的身份是北京玻璃研究所技術副所長。王佑金巳說,當時國家特別成立了國務院第九辦公室,統籌修建毛主席紀念堂的各項工作,當時人們一般習慣性簡稱其為「九辦」。肖央(註:也有文章寫作「秧」)當時是「九辦」的成員,同原北京市副市長韓伯平一起負責毛主席紀念堂設備組的工作。
根據有關資料,水晶和石英的化學成分都是二氧化硅。水晶是高溫、高壓下二氧化硅分子有序排列形成的晶體,石英高溫熔融會變成二氧化硅分子無序排列的石英玻璃。石英玻璃硬度高、結實牢固,熱膨脹系數小,不易炸裂,耐腐蝕性高(除氫氟酸以外,不怕任何物質腐蝕),透光性好。
初製石英玻璃 存氣泡斑點
在當時,世界上只有少數國家能夠生產石英玻璃,國內有能力研製石英玻璃的廠家也不多。根據上海新滬玻璃廠檔案,研製石英玻璃、製造水晶棺的任務就落在了北京605工廠、上海新滬玻璃廠、錦州115廠等幾家單位。石英玻璃的水晶棺研製難度比較大,又要求在毛主席逝世一周年之際安裝完成,時間非常緊張。
檔案顯示,當年,「一號工程」分配給上海的任務,由上海市革委會工業交通組承擔,市科技組、輕工局、化工局等十多個部門配合。其中,毛主席紀念堂水晶棺的石英玻璃研製生產任務主要落在新滬廠,同時組織上海化工學院、硅酸鹽研究所、光機所、計量局測試所等研究和技術部門,組成技術質量保障組。
其實,早在1976年底,水晶棺的石英玻璃的試製任務就已開始。至第二年1月,一塊「長88厘米、寬77厘米、厚4厘米」的石英玻璃試製成功,不過,初次試製的石英玻璃卻存在氣泡、斑點、析晶等質量問題。此後,為解決這些質量問題,新滬廠與有關技術保障部門全力投入研究及反覆試產。(三之一) ■摘自:東方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