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9日,英國北石銀行因次按損失陷入財困,當天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大跌387點,後來歐洲央行向銀行業注資950億歐元(約9,096億港元)救亡,為金融危機揭開序幕。北石前行政總裁阿普爾加思形容當天「世界改變了」,5年後的今天,全球經濟已經歷一番洗牌,金融機構遭淘汰、政府收緊監管條例,不變的是,市場信心仍未恢復。
英倫銀行睇淡出口投資
英倫銀行行長默文.金在早前發表的通脹報告中,指「歐元區衰退打擊英國出口、投資前景烏雲密布」,其悲觀語調和2008年同期的報告如出一轍,當時他稱「這個夏天,經濟氣氛令人不寒而慄,英國無可避免地經歷困難和痛苦的調整」。
不僅是經濟,5年來英國監管和政治進展亦乏善可陳。英國金融服務局(FSA)定於今年內分拆,監管大權歸入英倫銀行。FSA主席特納在金融危機期間的表現備受抨擊,若他如願接掌英倫銀行,將顯示英國監管在5年間不但未能汲取教訓,反而出現倒退。
政治方面,三大黨仍是破壞多於建設,但最令人失望的是聯合政府。外界曾預期聯合政府可改善公共財政,並為經濟增長打下基礎,但換來的是好高騖遠和不切實際的政策,加劇政府內部權鬥。
與5年前相比,英國富時100指數還比當時低9%,很多企業捱不過經濟不景而倒閉,另一些則通過屯積現金、償還債務得以倖存。然而,企業投資意慾低迷,反映它們對經濟缺乏信心,除非情況有改善,經濟復甦將仍是漫長而痛苦。 ■《每日電訊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