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中國戲曲節」只有時間看了兩場演出,分別是京劇《打金磚》和粵劇《無私鐵面包龍圖》。我選看《打金磚》,當然是為了捧于魁智的場;看《無私鐵面包龍圖》,全因為香港電台第五台戲曲節目監製陳婉紅告訴我,阮兆輝以花臉行當演包公。
《打金磚》全劇的精華集中在最後一幕,之前的都是「過場戲」,但于魁智和其他演員都交足功課,花臉演員們都中氣十足,唱腔精彩,把觀眾的情緒一步一步牽動起來。來到最後一幕,于魁智連翻的摔跌動作,最後身輕似燕的跳上祭壇,然後後空翻身,曲線貼地無聲,再側滾後平躺,氣絕身亡,動作利落,論難度可參加奧運體操比賽,美感猶過之。
不過,今趟于魁智的演出我最欣賞的地方不在他做出了多少高難度的動作,而在他的「準」,無論是簡單的一下眼神,或是超難度的原地前空翻,他都是手到拿來,灑脫漂亮,恰到好處。京劇基本功講究「手、眼、身、步、法」,「手」是指手勢、「眼」是指眼神、「身」是指身段動作、「步」是指台步,而「法」是上述各項技術的協調運用,簡稱為「五法」。演員的一舉手、一抬足,甚至一個眼神都必須很講究,不僅要切合人物身份,更要有美感。于魁智當晚的演出便是典範,把一齣傳統老生唱功武功戲,演得入木三分,戲味十足。可惜當晚沒看到多少個青年粵劇演員在觀眾席,平白錯過「偷師」的良機。
至於由兩齣中篇劇編成的《無私鐵面包龍圖》,重點當然是在下半場的《赤桑鎮》。以阮兆輝今天的藝術造詣飾演包公,功架絕對不成問題,反而是唱腔挑戰最大。傳統粵劇花臉演員要唱大喉,今次輝哥說自己改用京劇淨角的唱功技巧「腦後音」,表現渾厚如洪鐘的「銅錘」味道,使包拯的形象更顯莊嚴。我不想說十分成功,但已見成績。戲曲唱腔的運用,總需歲月磨煉,所謂曲不離口,絕非虛言。
最使我感動是輝哥演出包公戲的動機。包公戲在本地粵劇界演出是非常冷門的劇目,年輕演員看過的已經少,參與演出的機會更絕無僅有。輝哥這輩的演員就算自己沒有演過,也會經常接觸,今天他把所知的、所識的在舞台做出來,自然是抱著「為往世繼絕學」的想法,讓粵劇留下多點傳統寶藏。 ■文︰葉世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