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2年11月16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內地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港各界:中央更重視港角色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11-16]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香港市民第一時間在鬧市大屏幕前觀看習近平當選總書記的新聞。彭博通訊社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聶曉輝、鄭治祖)中共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選出7名中央政治局常委,原國家副主席習近平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香港各界人士認為,習近平接任總書記前曾主管港澳事務,而且多名新任政治局常委均熟悉香港情況,相信中央會更重視香港角色,並會繼續根據國家「十二•五」規劃的藍圖支持香港持續發展。

全國人大常委范徐麗泰昨晚在香港表示,在中央政治局7名常委中,除總書記習近平外,張德江、張高麗及王岐山均與香港有較多的接觸,相信中央新領導層會繼續按照「十二.五」的藍圖支持香港發展,並期望他們在未來5年可以多關心香港,但中央政府要應對內地的眾多問題,如保持經濟增長、打擊貪腐、處理貧富懸殊及民生等事宜,香港未必是首要處理的問題,香港是國家一部分,中央當然希望香港能夠發展及繁榮安定,但中央仍有很多其他事情需要處理。

范太:中央對港承諾不會動搖

 被問及中央政府對港人作出的「2017年普選特首」的承諾會否因新領導層上任而改變時,范徐麗泰強調,既然中央作出承諾,就不會動搖,但坦言要實行普選共有5個步驟,香港本身也扮演了相當關鍵的角色,「其中一個是政府提出的政制方案要得到三分之二立法會議員通過,並非易事,因為各人意見不同,要一步一步來」。

譚耀宗:續尊重一國兩制

 香港立法會第一大黨、民建聯主席譚耀宗昨日表示,習近平了解香港問題,「他一直強調既堅持一國,也尊重兩制,又強調維護中央權威,亦重視高度自治,由他擔任總書記,對推動香港未來發展會起著正面、積極的作用」,又強調從十八大會議召開至今,中央重申對香港的政策方針沒有任何改變,並會繼續尊重及堅持「一國兩制」及「港人治港」的原則,繼續支持特區政府,依法施政。

 港區人大代表、工聯會副會長黃國健認為,習近平、張德江及張高麗等新一屆中央領導人,曾長時間在廣東或主管香港事務,相信他們將來處理香港事務時,一定會實事求是,所制訂的政策會較符合香港的現實。

田北辰:習總熟悉港事務

 港區人大代表、新民黨常務副主席田北辰表示,習近平在任國家副主席期間一直主管港澳事務,對香港情況十分了解,並透露自己在出席全國「兩會期間」,和一批港區人大代表與習近平見面,習近平一見他就向身旁的國務院港澳辦主任王光亞問道「他是弟弟還是哥哥(田北俊)」,反映對方知道香港政壇中有兩位「田氏兄弟」。經過數次交往後,他感覺習近平樂意聽取不同的意見,凡事均經過深思熟慮、審時度勢才作決定。

 港區人大代表劉佩瓊則指,習近平過往一直主管港澳事務,「去年香港成為國家人民幣離岸業務中心,正是習近平領導下提出並獲得確認的」,又指新一屆領導對港的方針,不會偏離胡錦濤早前發表的報告所指,必須堅持「一國原則」,尊重兩制差異、維護中央權力和保障特區高度自治的原則,但相信新一屆中央領導人,有多人都與香港有密切關係,將會更重視香港,而在處理香港事務時亦會更得心應手。

 她又說,李克強任國務院副總理時訪港,提出了「中央挺港36式」,預料新領導層在履任後,中央會更重視香港的角色。

施子清:習近平無官架子

 於1985年習近平任廈門副市長時認識對方的全國政協委員施子清在接受電台訪問時則說:「習近平沒有官架子,平時吃飯都在幹部子弟的食堂裡,衣服都是自己洗,又喜歡徵求大家的意見。當(他)有個事情想做時,會徵求下屬及幹部的意見,然後再拿出主張。」

 另外,香港時事評論員劉銳紹在談到胡錦濤是次「全退」時說,這對中共建立退休制度化樹立了很好的榜樣。

相關新聞
習近平總書記:人民生活嚮往 執政奮鬥目標 (圖)
從嚴治黨 全心為民
特寫:沉穩 務實 開放 新領袖展風采
習近平兼任中央軍委主席 (圖)
習近平講話金句
習近平讚胡錦濤高風亮節 (圖)
學者:胡「裸退」 體現交接制度趨完善 (圖)
人民日報社論 向卸任領導人致敬
十八大報告 肯定第四代領導人成績
常委九減至七 政治局六成新血 (圖)
最近三屆中央政治局成員比較
未連任的十七屆政治局委員(按簡體字姓氏筆畫為序)
劉雲山排中央書記處書記首位
代表評價:黨內民主正提速
中共中央最高權力架構圖 (圖)
官媒披露中共新領導層產生過程 (圖)
新軍委八委員六新銳 (圖)
文匯觀察:新領袖宣言奮鬥為人民 (圖)
習近平在常委見面會上的講話
中紀委新班子經驗豐富 彰顯反腐決心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內地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