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美國收藏家捐贈中國古代銅鏡在滬展出。新華社照片
收藏,在當今社會已不再是風雅文人案頭的清玩小器,它可以被商業化的注釋,也可以優雅的凝匯藝術,當然,偶爾它會低調的流轉於民間,寫出一段段真實的人生。文:(綜合整理)張夢薇
上海博物館的銅鏡
羅伊德.扣岑先生是美國洛杉磯著名的藝術品收藏家,主要收藏對象是古代紡織品和中國古代銅鏡等,同時也收藏日本竹質編織品、兒童書籍、當代編織品、當代日本陶器等。最近羅伊德.扣岑先生捐贈一批收藏品中國古代銅鏡,讓它們回歸到自己祖國。
上海博物館在建館60周年大慶之際,特別從扣岑先生捐贈的91件銅鏡中精選出59件舉辦此次特展,讓觀眾能夠了解和研究中國銅鏡工藝的產生、發展。「上博」青銅器研究部主任周亞說,這91件銅鏡體現了扣岑獨特的收藏風格和特點,藏品重視銅鏡淵源、時代和裝飾工藝,完善了「上博」的青銅器收藏體系。其中,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齊家文化時期鋸齒星紋鏡,也有商代的幾何紋鏡,均為比較少見。在裝飾工藝上,其所藏銅鏡幾乎涵蓋了透空、鎏金等當時所有的銅鏡裝飾工藝,十分罕見。
為此次捐贈「穿針引線」的羅泰透露,扣岑始終希望自己的收藏能夠被更多的研究者、藝術家和其他藝術愛好者欣賞,將其收藏的銅鏡悉數捐贈給「上博」,是因為扣岑夫婦曾於幾年前參觀過「上博」,認為「上博」是其所藏銅鏡最理想的家,能讓更多希望了解中國古代銅鏡藝術的人看到這些銅鏡。
「中國收藏達人秀」
中國一直是世界看台目光聚焦的「收藏大國」,除了拍場志在必得的「中國臉」,「收藏達人」遍布民間,在山西太原46歲的佟福存自幼酷愛收藏。他因收藏種類之雜,藏品之豐富,被稱為「收藏達人」。從他居住的樓內有70餘間地下室內,擺放著各類藏品上萬餘件,包括他幾百種造型的山核桃,被他「改造」成了卡通形象的水壺,很特別。如同一個「地下博物館」。有時候酷愛收藏者,不一定是非富貴人家不可,藏的都不是價值連城的東西,正如佟福存說,他每一件藏品里都蘊含著祖祖輩輩的生活智慧。他希望有一天能建一座真正的博物館,讓這些藏品走出地下室,讓更多的人感受其中厚重的文化和歷史。
河北石家莊博物館的孫祥鶴出生於一個收藏世家,從12歲的時候開始他就喜歡上了收藏煙盒、火柴,60年來,他收藏的火柴達幾十個門類,千多種;從百多年前的清代火柴,到瑞士的音樂火柴,從遊戲火柴到異形火柴,五花八門,堪稱中國火柴收藏第一人。
有收藏愛好者喜愛收藏松花石,在吉林省東南部白山市江源區,是松花石的主產地之一,被譽為中國松花石之鄉。松花石又名松花玉,是數億年前海相運動過程中海底的淤積細泥,經過沉積、覆蓋、壓制等物理過程形成的堅硬的沉積型微晶石灰岩,令松花石色澤豐富、質地細膩、紋理清晰,深受藏家歡迎。
西周文物從民間到博物館
近日在位於河南安陽的中國文字博物館開館三周年之際,西周文物重器賈伯壺輾轉從香港正式入藏該館,成為中國文字博物館鎮館之寶。賈伯壺原存於香港梁梅女士的御雅齋,中國文字博物館與文物收藏者多次協商,今年2月達成一致意見將該壺入藏。
賈伯壺是目前中國保存最完好的西周晚期青銅重器之一,通高48厘米、腹徑30厘米的賈伯壺,橫切面為圓角方形,壺身平口,鼓腹上有田字形扉棱,腹身平滑,壺頸兩側附有龍形獸首環耳,頸部鑄有一周回首垂冠鳳鳥紋,壺蓋斂口,蓋頂部外有S形雙龍紋,周邊環繞雕飾無目竊曲紋,壺蓋外側鑄有銘文八行三十三字。
當收藏走進尋常百姓家,便退去了身上的金褸華衣,沒有了價格和金錢的注解,只剩下一場場風花雪月,也許無憂無慮的將心愛之物把賞於手,玩出五味,才是真正的雅器。而當重器從民間走向博物館時,看到的又是藏寶人得之遣之的氣魄和一瓣流芳後世的香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