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嘉朗
學債正成為美國一個新的泡沫。借貸在美國是常態,信用卡、按揭、車貸,五花八門,連聯邦政府亦是靠龐大債務來維持運作,寅吃卯糧早已是美國社會的Style。不過,當借貸泡沫延伸至學生時,問題就比想像中更複雜了。
一直以來,高學歷是基層向上流的社會階梯,但學費愈來愈高,這道階梯反而將年輕人往下拽,「知識改變生活」變成了發達資本社會的一個笑話。高等教育變成「高等消費」,莘莘學子希望憑高學歷改善生活,繁重的學債卻在入學一刻預告了他們的未來:節衣縮食、放棄夢想、無力自立長期「啃老」等。
且不說求學應否以功利為目的,教育的回報已大大落後於它的投資。為令回報最大化,不少家長會「鼓勵」子女揀選就業前景較佳的學系,人之常情,卻令人不禁反思知識何價?求學不是求分數,對,但求的還是數字,是戶口裡的幾個零。
許多畢業生因經濟不景一職難求,令學債更百上加斤,即使申請破產亦不能抵銷學債,令它變成許多美國人畢生的夢魘,到60歲仍在還債。為解救學生,華府前年改革償債制度,為低薪一族訂立每年償債上限,合資格者若25年後仍未還清債務,所有學貸一筆勾銷。
這做法看似卸下了重擔,實際卻是挪明日的錢來搪塞今日的困境,是又一種惡性透支。只要學費高昂的現況沒改變,未來註銷的學債勢必愈來愈多,令提供助學金的政府倒蝕,納稅人「倒錢落海」,政府教育資源將愈來愈少,最終受害者仍是學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