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海巖
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到今年已是第十四屆,在每年的全國兩會結束後,第一時間向世界解讀中國政策走向、研討世界問題。在論壇上,最為獨特亦最吸引人的環節是中外與會者和參與論壇的中國「內閣」部長們的直接對話。與會者的提問常常比專業新聞記者還尖銳,令部長們難以招架,而這些久經考驗的部長或坦誠回應,或迂迴作答,攻守之間可謂火花四射。
今年經受最嚴峻拷問的,要數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朱之鑫,誰讓頂著「小國務院」稱號的國家發改委,手握項目審批、政策制定、監督管理等大權,在新一輪政府機構調整中,這一超級部委的權力非但未削減反而有擴張,因而成為各界改革人士炮轟的第一標靶。北京大學教授張維迎首先給出了一道難題:「大部分權都在發改委手裡,發改委決定怎麼去放權,發改委自身怎麼去改革?」
需改政績激勵機制
「新一屆政府的發改委是否會對產業政策進行反思?」張維迎從光伏產業的全面虧損提出疑問:「政府腐敗已經成為產業過剩的一個根源,發改委以後還會不會用國家的錢、財政的錢來補貼他們?」 張維迎進一步說,「發改委雖然叫做發展與改革委員會,但我覺得國家發改委這幾年只關注發展,不大關注改革」。
面對如此嚴厲的質問,朱之鑫作起了發改委的辯護人,「產能過剩和腐敗是不是產業政策的結果,值得商榷」,「發改委是不是沒有改革,也值得商榷。」
朱之鑫也對改革作出了承諾,未來「把能交給市場的給市場,能交給社會的給社會,能交給企業的給企業」,不過「幹成一件事必須要有政治勇氣」。
實際上,對於推進改革的要義,張維迎隨後一語道破:「要讓政府官員誰改革誰就有前途,而不是越改越沒前途」,唯根本在於改變官員政績激勵機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