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3年3月28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要聞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喬曉陽:兩前提達共識 政改諮詢必成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3-03-28]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點名指反對派欲與中央你死我活 強調底線退無可退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鄭治祖)中聯辦網站昨日刊登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主任委員喬曉陽日前與香港部分建制派議員座談時的講話全文。喬曉陽於講話中明確表示,「不能與中央對抗」中的對抗是指「互為對手,你死我活」,並以民主黨前主席何俊仁的言論為例,指出反對派以中央政府為對手,是與中央政府對抗,接受他們在香港執政,是不可接受的。他強調:「只要他們(反對派)堅持與中央對抗,就不能當選為行政長官。這是最後的退無可退的底線。」他又強調,特首普選有兩個前提,一是符合基本法和人大常委會決定,二是不允許與中央對抗的人擔任特首,這兩個前提不確立、不得到香港社會多數人認同,不適宜開展政改諮詢;只要這兩個前提確立起來,其他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政改諮詢也可以後發先至。

 中聯辦網站昨日刊登喬曉陽於周日與部分建制派議員座談會上發表的逾7,000字講話全文。他於講話中重申,中央一直強調行政長官人選要符合三個基本條件,即愛國愛港、中央信任、港人擁護,前兩項標準講得直白一點,就是不能接受與中央對抗的人擔任行政長官。「如果從反面講,最主要的內涵就是管理香港的人不能是與中央對抗的人,再說得直接一點,就是不能是企圖推翻中國共產黨領導、改變國家主體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的人。」

「對抗是互為對手 你死我活」

 他說:「鄧小平不止一次強調,『一國兩制』要講兩個方面都不變,既要保持香港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不變,也要保持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不變,這是對所有人的要求,更是對管理香港的人的要求。」喬曉陽表明,不能允許與中央對抗的人擔任行政長官,是成功實施「一國兩制」的一項基本要求,從一開始就是明確的。

 他進一步解釋,對抗中央中的「對抗」不是指批評北京,為國家好怎麼批評都允許:「對抗是互為對手,你死我活」。他點名批評,何俊仁於2011年5月連續3天在《明報》發表文章,白紙黑字寫明「香港反對派的對手是在北京管理整個中國的中共中央及其領導的中央政府」,喬曉陽就此反問:「持這種立場的人中央能接受嗎?」

指對抗者當特首不符邏輯

 他又引用《信報》一篇文章中一段假設余若薇當選行政長官的文字,「她可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的首長,受命中央,隸屬國務院,卻於國慶日跑出來反中央,那香港究竟是已回歸中國,還是變成一個政治實體?」他認為,這段話正正講出了在「一國兩制」下與中央對抗的人當行政長官不符合邏輯。「世界上單一制國家中沒有一個中央政府會任命一個與自己對抗的人、要推翻自己的人擔任地方首長。」

 他批評,反對派提出的關於普選制度的各種觀點,就是不講《基本法》的規定。本來香港行政長官普選辦法必須符合《基本法》和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這涉及尊重《基本法》的憲制地位問題,在一個講法治的社會不應成為問題,但現在已經被反對派先入為主,被他們搬出來的所謂民主選舉條件或國際標準搞得混亂不清。

勉強諮詢 不會有好結果

 喬曉陽特別強調,在「一國兩制」下,香港行政長官普選的前提,一個是要符合基本法和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決定,另一個就是不能允許與中央對抗的人擔任行政長官。這兩個前提不確立,不得到香港社會多數人的認同,是不適宜開展政改諮詢的,就是勉強進行諮詢,也不會有好的結果,欲速則不達。行政長官普選辦法尚待解決的問題不是很多,只要明確了這兩個前提,其他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因此需要一定的時間把這兩個前提確立起來,儘管政改諮詢啟動時間可能晚些,但可以後發先至。

相關新聞
喬曉陽:兩前提達共識 政改諮詢必成 (圖)
愛國愛港標準 須符中央定義 (圖)
譚耀宗:特首標準高 不能反中央 (圖)
「佔中」知法犯法 損港整體發展 (圖)
習近平金磚5國峰會講話 強調合作共贏 (圖)
金磚國千億美元應急基金 中國出資41% (圖)
依法治軍 解放軍「四十條軍規」出台 (圖)
呎價6800散貨尾 長實尚城劈12% (圖)
呎價過萬 新地高價奪九肚地 (圖)
滬漢小學門口砍人 2死11傷 (圖)
美英法降級 「9A」國債大縮水 (圖)
肉批香惹狗噬 英少女破喉慘死
港今年加人工 普遍超通脹 (圖)
梁志祥倡准校巴深圳灣接跨境童 (圖)
阻增發免費電視牌 TVB申覆核 (圖)
陳振聰指稅局追3.4億「惡意」 (圖)
台灣南投6.1級強震 1死86傷 (圖)
氣價傳倍漲 西安等地掀搶氣潮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要聞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