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3年3月29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要聞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港各界認同「遵守憲制 拒對抗者任特首」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3-03-29]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喬曉陽等日前與香港建制派立法會議員會面。 資料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鄭治祖)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主任委員喬曉陽周日與香港部分建制派人士座談時明確指出,在香港社會多數人未認同普選特首要符合《基本法》及全國人大常委會規定,以及中央不能接受對抗中央者擔任特首這兩個前提之前,不適宜開展政改諮詢,勉強進行亦只會欲速不達。多位全國人大代表及社會各界人士昨日均認同,在社會對兩個前提有共識下才進行政改諮詢,是實際及有效進行政制發展的關鍵,否則中央、特區政府及各黨派在不同平台上各說各話,結果是無法走完政改「五步曲」,政制發展難有寸進。

 民建聯黨團召集人葉國謙表示,喬曉陽提出需在社會對兩個前提有共識後才進行政改諮詢,是比較客觀和實際,畢竟中央是有最後決定權。他說,中央已重申堅定不移落實普選的承諾,而目前社會上未有共識,即時做諮詢會有困難;相反,若在大家對這兩個問題較清晰的情況下諮詢,是比較客觀和實際。

葉國謙:政改需顧及中央憂慮

 葉國謙在報章亦撰文,反駁反對派學者聲稱建制派施展「桃谷六仙大法」為預選保駕護航,企圖以「普選假貨」魚目混珠,強調反對派多年來一直對「普選」定義自說自話,誤導市民以為「一人一票」是世上唯一的普選方式,才是「桃谷六仙大法」的高手。他重申,普選有很多種方式,在香港普選特首,最重要是根據《基本法》及人大常委會的決定來安排,香港亦不是一個獨立的政治實體,在「一國兩制」之下,香港如果要順利地推動民主發展,必須要在政制改革過程中顧及中央的憂慮,如何消除中央憂慮,是政改是否達成協議的重要關鍵。

劉珮瓊:大多數港人接受前提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劉珮瓊認為,喬曉陽在社會展開政改討論時,先重申普選特首兩個前提是非常關鍵,「社會要先就此有共識,否則連基本前提也不接受,將來談什麼政改諮詢也不可能,因為沒有中央認可,根本就無法走完政改五步曲」。她亦強調,兩大普選特首的前提是必須的,這兩個前提在任何國家地區也不是問題,大多數香港市民也接受,只是少數人竟然連社會共識的《基本法》所規定的選舉制度也聲言反對。

 劉珮瓊又稱,由於香港社會早前有不少聲音,要求特區政府盡快開展政改諮詢,反對派甚至提出「佔領中環」行動脅迫中央,故此中央非要點明兩大前提不可,「喬曉陽的發言就是要提醒港人,在討論政制發展時不能脫離《基本法》的框架,否則將來各黨各派也可以各有各講」。

陳振彬:重申標準防借題發揮

 觀塘區議會主席陳振彬認為,港人可以就政制發展提出期望,但要真正落實政制發展就必須掌握兩個前提,即必須按照《基本法》,並明白選出與中央對抗的特首對香港不利,「本來特首不可能與中央對抗是不用多說的道理,相信普羅市民也明白,但喬曉陽依然清晰重申有關標準,是要防止部分人在普選問題上譁眾取寵,借題發揮」。

王敏剛:前提無共識 諮詢無意義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王敏剛認為,有反對派提出所謂「真普選」的概念,使部分香港人對普選理解可能受到誤導,只考慮某些方面的想法。不過,實事求是地說,香港實施普選行政長官,是在「一國兩制」下的普選,因此必須要有兩個基本前提,即一是要符合《基本法》和人大決定的規定,另一是要以國家利益、安全為基礎。如果這兩個前提在香港社會沒有形成共識便開啟政改諮詢,是沒有意思的,亦是欲速則不達的。

 他強調,中央提出普選行政長官的最低要求,其實是為反對派開了門,他們只要認同這些最低要求,便可以進一步討論政改方案,乃至未來參選行政長官普選。反對派必須回歸到這兩個前提,即符合法律要求和符合國家利益、安全兩個前提下,再去討論他們的普選方案,才會有意義。

相關新聞
港各界認同「遵守憲制 拒對抗者任特首」 (圖)
商界批「佔中」罔顧社會利益 (圖)
訂貧窮線 公屋福利或當入息 (圖)
習近平晤辛格 望中印早解邊境爭議 (圖)
金磚五國發宣言 決成立開發銀行 (圖)
民航機客串中國「空軍一號」 (圖)
內地微博湧現彭麗媛粉絲團 (圖)
美禁政府購中國電子通訊設備 (圖)
國防部:對美軍事機密無興趣 (圖)
塞國資本管制 恐釀次等歐元 (圖)
爭當金磚總部 中國機不可失 (圖)
國務院禁各部委接受送禮宴請
安徽書記:創新發展 勇探新路 (圖)
《福布斯》:中國中產年底超1200萬
回應朝攻擊威脅 美B-2轟炸機急飛韓軍演 (圖)
限奶令擬修改免拉錯人 (圖)
10招改善空污 冀2020年達新標 (圖)
工人圍貨櫃碼頭 損港航運美譽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要聞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