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創辦《新周刊》的孫冕提出為抗戰老兵養老送終的計劃。霍蓉 攝
他敢說,人生就是一坨屎,過得自在,讓狗吃了也幸福;他敢上,是從北側登珠峰頂年齡最大的華人;他敢做,以公正的歷史態度,以媒體人的敏感身份,提出國民黨老兵「養老送終」計劃。他是內地一家著名新聞周刊的社長,他,就是孫冕。 ■香港文匯報記者 霍蓉 雲南報道
眼前的孫冕,想叫他一聲「大哥」。 因為沒架子,做別人敢想不敢做的事,江湖人稱「老爺子」。他創辦的《新周刊》拚搏、冒險、革新的精英色彩,成為內地知識分子、文青、白金領的掌中寶,有「中國最新銳的時事生活周刊」之稱。
刊如其人,他提出國民黨老兵「養老送終」計劃,發動民間志願者找到2,000多名抗戰老兵。他說,抗日時期的中國,是共產黨、國民黨一起打下來的。內地,倖存的抗戰國民黨老兵,是弱勢群體,生活境況不好,戰爭落下眼瞎、斷手腳、半身不遂……是權力主體下的敏感人群,沒有獲得好的照顧。要讓老人活得有尊嚴,「歷史不是人寫的,是肉血寫的」,誰沒有父母呢?
受父影響 關愛弱勢群體
父親的光榮史,影響著孫冕的一生。抗戰時,其父為響應孫中山「航空救國」號召,隻身跑去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做空軍,後因病終身耳聾,被送回鄉後,僅用筆談、比劃交流,還每天讀《參考消息》,搞讀書會閱讀《鐵流》、《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自編自刻「讀書會刊」影響一批青年打游擊,平日給孩子哼抗戰歌,連搖籃曲都是。後在偽《光華日報》做副刊編輯,寫進步文章,是不怕槍林彈雨的真漢子,雖早已去世,捨身為國的氣節一直在。
打抱不平,當兵,當英雄是孫冕的夢想。戰爭、饑荒、進步文學、知青、改革開放……使他性情、正義、瘋狂、專注,敢想敢做敢拚。小學「少年兒童千千萬,離不開親愛的領袖,離不開親愛的黨」成他最喜歡的歌。1979年邊境戰爭,天天看《解放軍報》關心誰在流彈中消失;在歐陽海「如果需要為共產主義的理想而犧牲,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也可以做到臉不變色,心不跳」中備受鼓舞;唱《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眼含淚花……
這種全心全意貢獻裡面,竟有著如此巨大的愉快……為什麼人們能在忘我的犧牲中,獲得無上的喜悅。他淚水再也忍不住,回憶把他帶進血肉橫飛的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