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鍾洲
數百年前,歐洲殖民者用槍炮轟開亞洲封閉的大門,以傳教佈道為名掠奪財富;數百年後,西方大企業取而代之,在自由貿易的口號下,提供金錢、就業和社會發展前景,誘使前殖民地和其他發展中國家「賣身」生產。殖民時代的種植園改頭換面變成血汗工廠,全球化供應鏈儼如工人身上血跡斑斑的鎖鏈。
誰該為孟加拉塌樓意外逾600條人命負責?當全球輿論將矛頭指向跨國公司時,西方有意見卻為它們辯護,聲稱企業在發展國設廠,有助當地經濟和窮人脫貧,故應歸咎於官員貪污和監管問題。言下之意,再嚴重的意外,都只是「必要的罪惡」和發展的「陣痛」。孟國貧困家庭享受到發展成果之前,就要先承受喪親之痛,全球化是否真的令他們的世界變得更好?
人權和自由的偽善和雙重標準,再一次表露無遺。孟國工人慘死,歐美政府鮮有表態,畢竟那不是自己的選民。西方實行嚴謹勞工保障制度,且工會勢力龐大,部分欺善怕惡的企業轉為向窮國埋手,又辯稱做足工廠審查,但這只是另一種成本效益計算的托詞,實為盡可能不減少利潤的前提下,做些表面功夫,滿足消費者的良心,背後繼續壓榨。
英國工業革命時期工人的悲慘生活,1911年紐約發生三角內衣工廠大火,西方對勞工痛苦時期也有切膚之痛。往事若只是給世人眼睜睜看著慘劇重演,而非從中汲取教訓、避免重蹈覆轍,歷史就失去其價值。
孟國工業意外頻生之際,美國有廠商開始班資回朝,「美國製造」有東山再起之勢。發展國勞工法例漸完善、製造成本趨升,塌樓醜聞或加速西方企業撤資,這對600亡魂和死者家屬而言,是安慰還是諷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