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顏倫樂) 同一個世界,不同的夢想。在香港,可能不少人的夢想就是「住房夢」。「不僅是『上車』,還要住好齱I」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成員蔡涯棉及曾在地產界打滾逾36年的立法會議員謝偉銓,都認為本港應設立人均居住面積指標,讓市民看到願景,有希望才有動力。對比歐洲、亞洲在內的8個國家/地區,本港的人均居住面積最少,僅15平米,遠遜土地短缺問題更為嚴重的新加坡的30平米。謝偉銓希望,20年後,港人的人均居住面積達到20平米至30平米。
香港居住質素十年寸進,現時人均居住面積竟然只有約15平米(161方呎),與發達的經濟體系毫不相稱,籠屋、棺材房、茤苤B板間房等,想像有多惡劣就有多惡劣,令香江蒙羞。亞洲各國地區,大部分有人均居住面積作統計,唯獨香港多年來一直未有官方數字,市場只能靠統計處數據作推測。「無呢虃々w經係失敗。」謝偉銓接受記者訪問時說。他表示,就長遠發展而言,必須設立人均居住面積的目標,這樣才能根據情況預備土地。
「雖然要達到目標相當困難,但不是說今天定目標,明天就立即增加人均居住面積,制定目標是一種長遠策略。」他說。
僅住15平米較星滬遜色
根據資料,包括歐洲、亞洲在內的8個國家/地區,香港人均居住面積排名最低,只得15平米(161方呎)。或許,與歐洲城市相比略嫌不公平,因歐洲地多人少,與香港的環境情況不同。但若與同樣地少人多的地區比較,香港的人均居住面積固然不及新加坡的平均30平米(323方呎),亦低於上海的18平米(194方呎)。
特首早前提到,希望香港下一代住得「更寬敞」,隱含擴闊港人居住面積之意。其實,謝偉銓早於梁振英上台前,他2011年11月在本報的《請用居住面積說服我》的訪問中,已經提出本港要制定提高人均居住面積的長遠策略。他在最近本次的訪問中,將有關建議進一步具體化。
可按不同群組設立資助
參考土地條件及生活水平與香港相若的新加坡,他認為,20年後港人的人均居住面積要達到20平米至30平米才合理。他認為,人均居住面積應該細分成幾個部分,例如基層至少需要多少居住面積,中產又應否有相應的指標,更加高收入的人士可以不會納入考慮;之後再考慮如何制定政策配合,例如按不同群組進行資助等,讓指標早日達成。
他表示,政府若要資助市民上車,達到全面提高香港人均居住面積的目標,除了基層應獲資助外,中產亦應該受惠,但當然資助額與基層不同,而資助購買的房屋面積亦會有限制,中產獲資助後購買的房間面積不可以太細,亦可以設立門檻,中產要放棄一個才可獲資助購買另一個單位等等。
增人均面積乃長遠房策
長策會的蔡涯棉亦認同,指增加人均居住面積是長遠房策方向,「作為國際大都市,香港人的居住環境與其國際地位明顯不相配,與新加坡、內地的大城市上海、北京、廣州等比較都大幅落後,長遠而言,逐步增加人均建築面積是必須的。」
蔡涯棉最近並曾建議,港府應參考台灣「內政部營建署」的「最低居住水準訂定與實施作業」報告書中所提及美國、加拿大、日本、韓國等地訂定「最低居住水準」的方法,他說,「對安全設備、基本設備、入住人數、單位或睡房、廚房大小等列出最低標準要求,就可保障市民的居住品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