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譚錦球認為,港區政協委員來自不同行業和專業,可以從不同角度考慮問題。 莫雪芝 攝
香港文匯報•人民政協專刊訊 (記者 鄭治祖) 譚錦球把握國家改革開放高速發展良機,生意蒸蒸日上,卻不忘「取諸社會,用諸社會」,多年熱心內地與香港的社會服務和慈善工作。譚錦球表示,做慈善既能夠幫助別人,自己做了也會開心,說到最難忘的一次,譚錦球說是10年前為一個成績優異的小學生支付手術費,後來那個孩子一直寫信給他,喚他做「譚爺爺」,讀大學時更進了譚錦球的公司實習,兩人終於有機會見面,孩子才發現「譚爺爺」原來並不老。
慈善捐款累逾7,000萬
譚錦球的名片背面上,密密麻麻地印滿社會公職職銜,包括香港廣西社團總會創會會長、港區省級政協聯誼會常務副會長,香港東華三院總理(2005至06年、2007至08年)……除了貢獻時間從事社會服務,譚錦球亦樂善好施,在內地興建校舍、資助貧苦學生,抗震救災、興建博物館,以至基建工程,捐款已累積逾7,000萬元。為何會積極慈善工作,回饋國家?他簡單地答說:「能夠幫到別人,自己又開心。」
被問到在內地工作期間遇到最難忘的事,譚錦球在接受香港文匯報•人民政協專刊訪問時回憶道,自己約10年前資助一個患腎病的小學生。某次政協會議,一所廣西學校特意來找他,希望這位熱心慈善的政協委員能幫忙,為生活艱苦的山區學童發聲,又提到校內有個成績優異的學生患上了腎炎,但家境貧窮沒有錢為他治病,學童只能夠留在家中「等死」。
譚錦球在聽到後,馬上叫助理幫忙跟進事件,安排該名學生盡快做手術,更為他支付了醫療費用,將學童從鬼門關拉回來。
他續說,那個孩子後來一直與他以書信聯絡,稱呼他做「譚爺爺」,他亦資助孩子的大學學費,暑假時又讓孩子到他的公司裡當實習生。「有次我到一個地方開會,他也在那裡,他自然是很想見到我,於是便請公司安排。」孩子終於有機會見到「救命恩人」真面目,一見之下,才發現「譚爺爺」原來還很年輕。
「中國要富強,便要做好教育」
譚錦球坦言,他對青少年工作、教育「情有獨鍾」,因他相信教育是一個國家的長遠利益:「國家落後是因為國民文化水平落後。一個家庭如果沒有學識,就只能夠種田、打工,雖然不會餓死,但對國家進步沒有太大實質貢獻。中國要富強,便要做好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