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上世紀70年代熱播的《歡樂今宵》,為那一代的香港人製造了集體回憶,令大家凝聚一起;今日的網路世界,卻又將大家拆散。資料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歐陽文倩)在這個齊集著上海人、福建人、潮州人、客家人、廣府人的香港,呂大樂從小時候到現在,幾十年來的經歷竟也見證到香港人之間的聚與散。不過,讓多數人想不到的是,這些聚散的由來,竟是電視機的「向心力」,以及電腦的「離心力」。
香港早期社會,五湖四海人士各有各忙,有著自己圈子及生活方式。香港處處的南北貨舖,為這小地方匯聚更多文化之餘,亦見證著各地人的和而不同。呂大樂憶起小時候的菜市場體驗︰「去到街市也沒有人講廣東話,大家連拜神的方式也不同。」
溝通渠道多 竟難以溝通
到了上世紀70年代,隨著電視機普及,也凝聚了來自不同地方的「香港人」。每晚家家期盼的《歡樂今宵》,為大家製造了共同話題,也培養出共同的生活模式。「20世紀我們有了電腦,但卻為大家製造了離心力,網上更充斥反內地生的言論」,呂大樂解釋︰「以前的《歡樂今宵》是單一模式,1對100,大家只可以開電視『揀台』;現在開電腦,數以千萬計的東西在裡頭,相同類型志趣的『走埋一堆』」。
於是,原本走在一起的大圈子,又散開成一個個小群體。並非「第四代香港人」變得不同了,也不是因為同舟共濟的「獅子山下精神」隨年月流逝,而是大家在太多的溝通渠道下,竟然變得溝通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