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3年8月8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咖啡還是茶?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3-08-08]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許劍龍(左)與黑國強

——許劍龍 從傳統出發品鑒藝術

 「回歸傳統」現在已經是華人藝術圈今年一整年的關鍵詞。其實種種跡象表明,中國文化在經歷了上個世紀東西文化激烈的撞擊、融合與深刻反思之後,正在自覺、理想或者甚至是帶著「商業」意味的回歸傳統。

 許劍龍(Calvin Hui),作為這批提倡回歸傳統大軍中的一員大將,除了經營有成的廣告本業,還在2009年加入了香港藝術中心(Hong Kong Art Centre),成為董事成員之一。而在此之前,他是一位資深的收藏家,偶爾也會策展。2011年,許劍龍憑借豐厚的人脈資源創立了3812當代藝術項目(3812 Contemporary Art Projects)。去年,他正式加入典亞藝博會(Fine Art Asia),更於今年6月前進英國倫敦,意圖打造一個符合中國人審美及消費情結的綜合性藝術博覽會。

 從許劍龍洋洋灑灑的藝術簡歷看來,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藝術與商業的最佳整合者」。 ■圖片:部分由Fine Art Asia2013提供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夢薇

 許劍龍的3812位於黃竹坑,離國際畫廊林立的中環還有一段距離,但是可以用距離換取空間,3812的空間夠大夠高,又置身在工廠的大樓之中,一點也不像置身於寸土寸金的香港,看看選址,就知道許劍龍有著與眾不同的想法。

好藝術才會有好商機

 從事廣告業許久,許劍龍非常理解包裝的重要性。「回歸傳統」四個字可以是文化的走向,也可以商業的標籤,他一點也不忌諱將藝術與商業放在一起說,「藝術與商業不是對立關係」。近年來,來自藝術市場的豐厚回報,讓大多數的藝術從業者都不冷靜了,熱門題材、明星藝術家、商業炒作構成了藝術生產的核心環節。在這樣一個傾斜的不平衡市場,藝術與商業的權衡再度成為了熱門話題。

 「商業上的成功並不等於能夠感動人心,拍賣的價格也不是評判一件藝術作品的唯一標準。」針對藝術市場的商業策略,許劍龍認為每個藝術從業者最好遵從自己的內心,同時不要遺忘藝術的本質。「老實說,商業會對每一個畫廊主施加巨大的壓力,但是商業的成功與否是一個遙遠而且不可預測的結果,我能做的,就是將有誠意的藝術品推廣到最好,而且作為一個策劃者,也要相信觀眾會認可你對藝術的選擇。」

 自3812開業以來,許劍龍領銜的每一個展覽,在形式和內容上都與中國傳統息息相關,這裡說的「中國傳統」可不是說畫布上寫著幾個中國水墨字就是中國當代藝術。曾於3812展出的青年藝術家林國成,他的藝術完全迴避了艱澀難懂的西方當代藝術概念,其鋼筆畫看來樸實,其實是花了大量的時間進行構思,一筆一筆刻畫完成的;他的畫帶著一種中國文人的情緒,畫外流露出文人的思想,不賣弄抒情,很自然的從傳統文化上開展而去,「像這樣的藝術家就是3812要推廣的藝術家,它們扎根傳統文化的沃土,從商業的經營角度看,他們代表的不僅是中國當代藝術的潛力,最終來說,好的作品、好的藝術才會有好的商業。」

咖啡還是茶?

 許劍龍說作藝術策劃,要從藏家的角度去看問題。「好像這次的巴塞爾藝術展,它的好處是介紹了很多新的畫廊給我們,但是滲透性太廣了,讓大家很疲憊,一周過後展覽結束,卻記不起來都看到了什麼,沒有得到藝術的滋潤,因為一切都太多太多了。」對於很多人講的「香港就像是一個港口,東西來了就走」的藝術文化模式,在許劍龍看來,巴塞爾是一種藝術的營銷策略,他和黑國強聯手打造的典亞藝術博覽會更加著力於一個可以向亞洲人推廣文化的亞洲藝術市場。

傳統的收藏理念

 當問到他如何和消費者解釋巴塞爾和典亞藝博會的差別時,許劍龍說他現在基本上是用一句話來解答這個問題,就是「你是喜歡茶還是咖啡呢?」他說:「這是你自己的選擇,兩種不同的東西,所以沒有辦法比較,但是這也反映出一件事,就是你怎麼看中國的當代藝術?」這樣的概念其實被貫穿在許劍龍所做的每一件事上,往往在典亞招商時,他要拒絕很多畫廊,並不是驕傲,而是在他看來,畫家的作品與要呈現的「從傳統出發」的核心價值有所背離。

 其實同時作為收藏家的許劍龍的收藏概念與他的策展概念是重疊的,就是從傳統的角度出發。「我喜愛收藏的藝術家通常都有傳承的意味,同時又具有當代的語言,用藝術家的語言去表達我們這一代的共同經驗,與東方相比,西方的當代藝術大多很直接的從觀念出發,探索媒材的使用和技巧的創新,這是兩者比較大的差異。」

 許劍龍認為收藏一定是根據藏家自身的喜好,去收集自己喜歡的藏品,不一定是藝術品,也可以是其它東西,只要符合一種心理的需求。「我對收藏的需求,就是希望我的生活環境中有符合我審美的藝術品圍繞在身邊,收藏久了,自然而然的就會對藝術品的創作者和創作動機產生興趣,從而昇華成一種藝術修養,這種修養會促使你不斷的學習,這是我收藏以來最大的收穫。」

相關新聞
三峽險峻褪色 驚喜岸上尋 天坑三橋感受大自然鬼斧神工 (圖)
置身「桃花源」裡遙望香港 (圖)
剎那美景:四川龍門山添山地休閒度假地 (圖)
剎那美景:彝人古鎮夜色美 (圖)
剎那美景:白鷺歡舞山西垣曲黃河濕地 (圖)
咖啡還是茶? (圖)
萬象靈犀:江西首家民營博物館面臨消亡 (圖)
藝訊:張大千3巨石 捐放台故宮南院 (圖)
藝訊:內蒙古開展可移動文物普查
百家廊:迷路的蝴蝶 (圖)
琴台客聚:值 得
翠袖乾坤:加中帶減壞風氣
海闊天空:令人震撼的美麗 (圖)
杜亦有道:男花旦
隨想國:填字遊戲
獨家風景:老歌寄情懷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