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藍屋料於2015年完成復建工作。 張偉民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黃嘉銘)香港房屋需求殷切,政府在積極增加樓宇供應的同時,卻不忘大力提倡「保育運動」,改善社區人際關係,增加市民歸屬感,提升生活品質。社區建設最重要是以人為本,關注居民的經濟、社會和文化利益。在港府致力保育下,香港各區很多古舊大宅倖免於拆遷重建,沒有被摩登建築取代,集體回憶得以保存。當中,灣仔區成為一個見證社會發展的多面體,既有新型豪宅相繼落成,鶴立雞群;亦有舊式建築幾番復修,歷久不衰。繼上次本報為大家介紹化身「動漫基地」的綠屋後,是次將帶領各位走訪同區的「華佗醫院」─藍屋。
位於石水渠街72號至74A號雙數門牌的藍屋,是區內矚目的舊唐樓,糅合中西建築風格,屋內橫樑、樓梯和扶手仍然保留原先木製結構。藍屋現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是港府首個採用「留屋留人」的活化項目,其中72號、72號A及74號三幢外牆被塗上藍色,是「藍屋」名稱的由來,而74號A在2010年前仍由私人擁有,一直維持灰色的外牆。
有露台唐樓 港所餘無幾
1872年至1886年期間,藍屋的前身為華佗醫院,後來用作供奉神醫華佗的廟宇。至1920年代拆卸後興建現在四層高建築,於1922年建成,梯間牆壁和單位內窗戶均用木材製造,露台部分則採用鋼筋水泥興建,是香港少數餘下有露台建築的唐樓。
72號地下原為「華佗廟」,1950年代由黃飛鴻徒弟林世榮侄兒林祖開設的武館取代,至1960年代林祖的武館再改為其兒子林鎮顯的醫館。72號一樓曾開辦專為街坊子弟提供免費教育的「鏡涵義學」,而二樓及三樓則是戰前灣仔唯一英文學校「一中書院」的校址。72號A地下是「廣和號」雜貨店;74號地下是「聯興酒莊」,約在上世紀80年代結業。74號二樓曾經是「鮮魚商會」的會址,而同座三樓則為商會的會議室。74號A地下原本是雜貨店,戰後改為住宅。
定期導賞團 學灣仔歷史
2007年藍屋成立了以本土文化特色為題的「灣仔民間生活館」,2012年易名「香港故事館」,舉辦展覽及工作坊,承傳舊社區生活文化。故事館展覽主題有趣,香港的掃街文化、賭博,甚至紋身體驗一網打盡;此外,還會定時舉行導賞團,讓街坊遊客了解區內歷史。據負責人透露,每年盂蘭節的鬼故團最快爆滿,想實地考驗自己膽量就要盡快報名。戰前唐樓大都逃不過清拆的命運,尤其是灣仔此等黃金地段,可幸藍屋是港府首個採用「留屋留人」創新保育方法的活化項目,可逃過厄運。整個「藍屋」建築群的復建工作預計會在2015年完成,屆時將命名為「We嘩藍屋」,藍屋居民也可繼續安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