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金融市場近年湧現以「另類」(Alternative)為名的小型對沖產品,如「另類互惠基金」和高負債企業投資工具,不少散戶趨之若鶩。但產品結構複雜,未必適合一般散戶,且並非所有客戶都了解箇中風險,當局正加強監管有關證券公司的銷售手法,避免散戶蒙受損失。
一直以來,對沖產品入場費極高,只有富豪和大型機構投資者能夠進場,但「另類」投資產品出現,大大降低對沖市場的入門門檻。不少券商都標榜這類產品能協助分散投資,跌市可提供保障。今年截至7月份,「另類」互惠基金淨流入資金多達590億美元(約4,575億港元),是增長最快的一種互惠基金。
對沖產品的運作模式有別於一般投資產品,投資策略也較傳統的股票和債券複雜得多,包括沽空、利用衍生工具或槓桿方式「以小博大」,以及購買私人發行垃圾債券等冷門資產。 ■《華爾街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