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一對情侶試圖同時穿過一人巷。
在三河古鎮的南街橫古街一側,有條只能容納一人通過的巷子,小巷得名「一人巷」。幾十年前,一名15歲的中學生跟隨母親租住在一人巷後面的平房中,每天數趟經過小巷,去張家祠堂讀書。那時不會有人注意到這位中學生,更想不到他會成為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得獎者—楊振寧。
當年因躲避戰亂,楊振寧隨母親羅孟華來到三河。楊母十分注重兒子的學習,更想盡方法不讓兒子停學。楊母租住了離楊振寧上學較近的南街一人巷後的三家民房。
當時楊振寧就讀的張家祠堂是臨時校舍,教室裡連課桌都沒有,學生們就在膝蓋上放一塊方板,板兩端穿著繩子,掛在脖子上,楊振寧當時就是在這種艱苦的環境下堅持學習。
楊振寧隨母親在三河待了兩個多月後,就去了西南聯大與父楊武之團聚,但三河給他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現在,楊振寧舊居經修葺布展之後,更是三河觀光遊客必去景點之一。在舊居的後廳是當年楊振寧讀書、就寢之所。那桌上的煤油玻璃罩燈,彷彿映照著15歲楊振寧讀書時的不倦身影。2001年10月24日,這位80高齡的老人重返舊居時還深情地說:「我當年就是在這樣的煤油燈下學習的,真是難忘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