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影響力無遠弗屆,然而在今屆德國大選中,「中國話題」卻難覓蹤影。但這並不意味中國問題無關痛癢,反而是德國對華政策的長期積累與不斷成熟,以致德國社會已形成不言自明的共識。
1993年德國時任總理科爾訪華,隨後提出德國應從中國巨大的發展潛力中獲益,「拓展相互受益的實質夥伴關係」,兩年後這成為歐盟對華政策的藍本。繼任人施羅德繼續深化方針,多次訪華,推動雙方在經貿、科技等領域的合作。
現任總理默克爾上任以來,大力推動兩國戰略夥伴關係,並加強共同解決國際事務的合作,尤其在應對全球金融風暴與歐債危機中,德國良好地利用、而非對抗中國經濟發展帶來的市場與機遇。今年,德國政府更積極推動中國和歐盟解決光伏和無線通信設備「雙反」爭端。
雙邊貿易額1.25萬億
德國從其對華政策中受益良多,去年雙邊貿易額為1,611億美元(約1.25萬億港元),相當於中歐貿易總額約1/3。數據顯示,中國已累計批准德企在華投資項目7,900多個,德方實際投入超過200億美元(約1,551億港元)。
人們相信,中德互利共贏的合作將延續,因此德國大選也鮮以中國為由製造話題,顯示其對華政策具有相當的、跨黨派的穩定性。■新華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