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 十一屆三中全會:企業改革
•逐步擴大企業自主權;把部分中央和省、自治區直屬企業下放給城市管理;實行政企分開;進行城市經濟體制綜合改革試點等;擴權改革的企業迅速增加,經濟責任制在工業企業中得到推廣。
1979-80年 經濟特區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後,在深圳和珠海試辦出口特區,作為華僑和港澳商人的投資場所,隨後1980年將出口特區改名為經濟特區,在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設置經濟特區。
1982-1983年 十二大:農村改革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推向全國,1983年廢除人民公社,大批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從事工業和加工業。
•中央一號文件此後形成傳統,且多聚焦農村的改革與發展問題。
1984年 十二屆三中全會: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
•對經濟的計劃管理權限下放,縮小指令性計劃;國營企業改變統收統支經營方式,擴大生產經營自主權;中外合資及個體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得到發展。
•糧食和棉花等重要農產品形成合同定購和市場收購併行的雙軌制。
1988年 十三大:價格改革
•開放大部分商品價格,實行價格改革「闖關」,但引發全國性搶購風潮,9月的十三屆三中全會決定整頓經濟秩序。
1990年 上海浦東
•4月上海浦東開始實行經濟技術開發區和某些經濟特區政策,帶動上海的國內生產總值在五年內翻番,等於再造一個上海,為日後上海自貿區的建立奠定基礎。
1992年 鄧小平南巡與十四屆三中全會
•鄧小平南巡談話後,同年10月召開的十四大明確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十四屆三中全會決定進一步轉換國企經營機制,2,700多戶國企試點推行公司制和股份制改革。
•棉糧油等重要生產資料價格相繼放開,中央銀行職能加強,商業銀行企業化改革推出,人民幣匯率於1993年底併軌。
•經濟快速發展出現投資規模過度擴大和通脹加速,引發中央宏觀調控。
1997-1999年 一國兩制:港、澳回歸
•1997年香港回歸,1999年澳門回歸;香港如今發展成為最大的離岸人民幣中心。
1998年 十五屆三中全會:亞洲金融危機、國企改革
•全會提出到2010年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奮鬥目標。
•國家經貿委印發國企改革文件,提出用三年時間,使大中型虧損企業擺脫困境,但在企業兼併重組中造成大量職工下崗。
2003年 十六屆三中全會
•會議強調「五個統籌」;國有資產監管體制框架建立,郵政體制改革、電力、電信、民航和鐵路等行業改革取得進展,四大行完成股份制改革並上市,實施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重點國有保險企業重組改制上市。
2008年 十七屆三中全會與全球金融危機
•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但由美國次貸問題引發的金融危機很快波及全球,國務院隨後出台「四萬億」刺激政策,同時為中國經濟一系列結構性問題埋下伏筆。■資料來源:彭博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