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中大計劃在2年內推展遠程中風治療技術至北區醫院及大埔那打素醫院,組成「遠程中風聯網」。 劉雅艷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劉雅艷)中風病人在病發後的黃金3小時內接受溶栓(俗稱通血管)治療,其康復率可增加30%。惟公立醫院現只有少於60名腦神經科醫生負責中風服務,未能24小時駐院,或會錯失病人治療良機。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與香港理工大學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合作,在威爾斯親王醫院推出「遠程中風治療」,由非駐院醫生遙距為病人診斷,以推行24小時通溶栓治療。服務由去年5月推行至今,受惠的病人人數較推行前增加3倍。
香港每年有超過20,000名中風病人需住院接受治療,其中超過3,000人因中風而死亡。雖然,中風病人在病發後的黃金3小時內,經腦神經科醫生診斷及評估,並接受溶栓治療,其康復率可增加30%,可是,礙於公立醫院只有少於60名腦神經科醫生負責中風診症服務,人手短缺,故未能推行24小時溶栓治療。以每年接收約900名急症缺血性中風病人的威院為例,約40%病人於傍晚至深夜時分病發求診,正值是專科醫生休班時間。
近乎「零延誤」 駐組護治療
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去年5月與理大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合作,利用由理大以40萬元政府撥款研發的「高保密流動影像傳訊系統」,在威院推行遠程中風治療,實行24小時急性中風溶栓治療服務。透過專用軟件及輕便的平板電腦或手提電腦,腦神經科醫生能在非辦公時間遙距為中風病人作診斷評估,可近乎「零延誤」接收到病人之電腦掃描圖片、驗血結果、病歷等資料作分析,決定病人需否接受由駐院中風組護士負責的溶栓治療。有關技術在新加坡獲頒發亞太區HIMSS-Elsevier數碼醫療傑出資訊及傳訊技術獎。
專家:成效安全若駐醫
中大腦神經科名譽臨床助理教授蘇藹欣強調,系統有高密度保安系統防止病人資料外洩、其成效及安全性亦與駐院醫生診斷相若,可為更多中風病人在黃金3小時內進行溶栓,病人3個月後完全康復比率增加30%。由去年5月至昨日,威院共為81名病人提供遠程診症,其中53人需接受溶栓治療,人數比過往增加3倍,其中35.8%病人治療3個月後完全康復,13.2%病人只有輕微殘障,部分日常事務需他人協助。
擬2年內推北區那打素組聯網
中大計劃在2年內推展遠程中風治療技術至醫管局新界東聯網的北區醫院及大埔那打素醫院,組成「遠程中風聯網」,由11名腦神經科醫生輪流當值。現時,聯網的中風組護士已陸續接受為期9個月的特別訓練,範圍包括臨床檢查、溶栓治療、操作傳訊系統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