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上世紀的重慶「棒棒軍」。網上圖片
曾幾何時,在「山城」重慶的大街小巷裡,抑或是街市和車站等場合,你只需大喊一聲「棒棒」,便立刻會飛也似地跑來幾個衣衫樸素身體強健、肩扛一根1米長碗口粗竹棒的人來,邊跑邊回答你:「老闆,搬啥子,我來我來……。」然而,隨著城市的進步和物流業的發展,「棒棒軍」作為重慶市民最熟悉的陌生人,正悄然發生著變化:數量明顯減少、年齡逐漸增大、女性越來越多……這道山城獨特和景象是否還能存在下去? ■香港文匯報記者 孟冰 重慶報道
重慶「棒棒」遍佈大街小巷,人數多達30多萬。他們靠為人搬運貨物、出賣體力為生。重慶山高坡陡的地形使他們很有市場,如果你搬運任何東西感到吃力,只要喚一聲「棒棒」,都可以肩挑手提地幫你送到家,甚至包括背老人上醫院、抱孩子回家。
重慶開埠,即得益於長江、嘉陵江交匯此處,歷經三千多年的城市發展及碼頭建設,大量沿江來往的各種貨物在此集散,需要大量的搬運工。因此,歷朝歷代,許多災民、農民為求溫飽,養家餬口,從四面八方湧到山城闖碼頭,憑一身力氣肩挑背扛,將堆積如山的貨物搬運進城,疏散各地。
甫招手即至 定價隨口喊
今年57歲的王朝忠至今仍懷念上世紀初的「棒棒」生涯,「那時候改革開放剛剛開始,村子裡很多年輕人都去沿海打工,我上有老下有小,又不識字,就掄起一根竹棒,繫上尼龍繩,來到了朝天門碼頭,就這樣加入了『棒棒軍』。」
「棒棒」的業務範圍大到如傢具家電,小到一兩把小菜,價錢也是隨口喊,三言兩句便將價錢敲定。重慶市民於是習慣了這樣一種生活方式,負重時如果不想自己動手,叫一聲「棒棒」,便有人應聲而至。
王朝忠說,那時候十幾個農民工住在一起,雖然屋裡汗臭、煙味瀰漫,但每個人平均一天能賺20多元,他就是憑著一根棒棒在重慶轉悠了10年,將攢下來的幾萬元寄回家,蓋了新房子,還買了兩頭豬。2000年,王朝忠11個侄輩中有3人到重慶當「棒棒」,但不到兩年先後離開:一人去建築公司當「釘子木匠」,兩人在商場做倉庫搬運工。王朝忠的兒子初中畢業後更不願「子承父業」,去了一家工廠當保安,「棒棒」的前景實在不被年輕一代看好。
昔遍佈街巷 今形單影隻
張國慶也是一個「棒棒」,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平均每天能找到六、七次活幹,每次收10元,一個月約有2,000元收入。雖然已戒掉煙酒,盡量減少其他花銷,但在大城市生活,一個月也只能存下六七百元,剛好夠他兩個孩子在老家上學:「哪怕砸鍋賣鐵也要他們多讀書,不要像我這樣,賣苦力還填不飽肚子,沒出息啊!」
張慶國曾試圖轉行,和很多年輕人一樣進工廠或當搬運工,但都被拒絕,沒有上過學的他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很多『老棒棒』都快滿60歲,回家可領到養老金,但我還年輕,未來只有轉行才能養活一家人。」不過,對於怎樣轉行,轉到哪裡去,他現在還沒有想好。
「如果說10年前『棒棒』是現實題材,而今可能成為『歷史題材』了。」重慶市作協副主席王逸虹曾是電視劇《山城棒棒軍》的編劇,當電視台提出再拍一部續集時,她已不想再拍了。
「重慶『棒棒軍』的黃金時代已過去,如今『棒棒』日趨老齡化,生力軍漸少,未來更有消失之勢。曾經穿梭在大街小巷的「棒棒軍」,如今已形單影隻。」王逸虹直言,這與重慶大環境改變密切相關:交通愈來愈便捷,私家車愈來愈多,各小區生活配套設施愈來愈健全……「現代化文明擠壓了『棒棒』的生存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