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吳波在月球表面91公里至358公里的虹灣區範圍進行地形地貌分析研究,協助嫦娥三號選取着陸點。 莫雪芝 攝
航天科技除了協助完成太空探索任務外,未來其實亦可望走向民用化,惠及社會。理工大學正研究多個不同項目,將航天相關技術轉移至工業、醫學、基建等層面,其中測繪技術可應用於城市規劃,亦能協助消防員偵測困於火場人士的位置。另外,太空儀器上能夠克服高輻射、巨大溫差等惡劣環境的精密零部件,亦能應用於工業產品,提升其可靠性。
發展自動導航微型機械人
帶領研發嫦娥三號「相機指向機構系統」的理大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教授容啟亮表示,航天儀器背後涉及不同先進技術,故其設計可靠性極高,亦能適應惡劣環境;他舉例指,儀器的零部件都需要抵受太空中的高輻射,同樣技術亦能用於核電廠、鑽油台和地底等環境,以確保機件運作正常。
理大正探討將相機指向系統及其他航天項目的相關技術轉向民用發展,其中包括微型機械人和無人機控制的自動導航系統等。容啟亮透露,其團隊現時正利用系統中能抵受巨大溫差、提高精密度、減低重量及增加力度等調節技術,研究適用於惡劣環境或醫學用途的微型機械人,「製造微型機械人要輕、細和大力,可以去些難去的地方,或在人體裡做醫學工作......在一個細的環境中,要大力就需要多點能量,如何散熱,避免燒傷身體器官,便需要研究」。
測繪追蹤動態助災場搜救
而於嫦三着陸點測位貢獻甚多的理大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助理教授吳波則表示,類似測繪技術的應用範圍極廣,他舉例,有關技術能追蹤人的動態,可協助消防員在商場和機場等室內地方,確認被困火場的災民,加快進行搜救工作。不過具體技術仍在發展當中,未臻成熟,期望日後可以廣泛應用。
吳波又指,目前地政總署每年均拍攝香港全貌圖,紀錄和分析每年香港土地發展的情況,透過測繪技術,可以直接了解整體城市規劃,包括建築物的高度、新建築物的出現,甚至地質訊息。他指:「測繪技術與城市規劃及工業領域等息息相關,畢業生多數從事基建工程工作,例如港珠澳大橋和高速鐵路等,現在已經有應用相關技術。」
■香港文匯報記者 馮晉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