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世界盃等大型體育盛事往往能為主辦國帶來龐大經濟收益,同時提升國際形象和地位,故不少國家都希望爭得主辦權。由於涉及利益太大,政治干預亦與日俱增,這現象去年更進一步凸顯。與國際足聯(FIFA)及國際奧委會的禁止政府干預政策背道而馳。
上月初,印度奧委會因沒遵守奧林匹克憲章的獨立選舉原則,過度干預該國奧委會候選人的任期和年齡,故被國際奧委會暫停會籍,官員不得參與國際奧委會會議及活動。
上述事件只是冰山一角。FIFA主席白禮達去年11月指出,法德兩國政客向擁有投票權的FIFA成員施壓,要求將2022年世界盃主辦權交給沒足球活動傳統的中東國家卡塔爾,批評政客因本身與卡塔爾金錢利益而作出直接政治干預。
索契冬奧亦無法避免與政治扯上關係,俄國人權問題及推出反同性戀法例,成為西方呼籲杯葛冬奧的籌碼。雖然各國沒公開呼籲杯葛,但足以反映運動背後的政治鬥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