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卷一般分為白話文及文言文兩部分,因此,考生應就這兩個考核方向作應考預備。
考評局在2014年中國語文科的評核大綱中,提及本科主要評核考生的文學、文化素養和品德情意,以及對家庭、國家和世界的責任意識,而觀乎歷屆閱讀卷的白話文考材,大部分與上述評核目標切合。如2012年文憑試的閱讀篇章,為曾敏之的《橋》,當中講述作者的家國情懷;而在2013年,閱讀篇章分別是張曉風的《我交給你們一個孩子》及黃國彬的《說誓》,前者涉及母子情感與對教育制度的批判,後者則以誠信為題,足見考評局選材的用意。因此,考生可多閱讀有關傳統文化及家國情懷的文章,並嘗試分析當中如何表達相關主題。
答題「從後到前」 有利時間分配
此外,段落大意是常見題目,惟許多考生的表現都未如理想。這種題型通常會放在第一題,而不少考生都會花較長時間作答,以致餘下的答題時間較緊絀。筆者建議,可先做後面的題目,一來考生能透過這些題目,更好掌握文章主題及提問重點,二來有較理想的時間分配。同時,考生作答前應先看題目,嘗試推敲文章主題。就以《我交給你們一個孩子》為例,當中可引申出多個問題,如「我」是誰?「你們」又是誰?「我」為何要交出「孩子」給「你們」?「孩子」交出後,「你們」做了甚麼?「孩子」變成甚麼樣子呢?這些問題為文章結構的重心,往往是提問的關鍵,故考生應多加留意題目,有助掌握文章的脈絡。
古字多意 死背着數
至於文言文部分,試題一般都不會太艱深,多為字詞解釋、文章內容及寫作手法等,主要評核考生對篇章的理解。同學可多背誦一些文言常用字詞,以增進對古文的了解,如某些單字若作為不同詞性,其意思亦不同,以「嘗」為例,作動詞時有「品嚐」、「嘗試」及「經歷」的意思,而作副詞時便指「曾經」。若應考時,同學亦可用成語推敲意思,如從「臥薪嘗膽」中就能得出「嘗」有辨別滋味的意思。■馬燕雯 中文科尖子、中文大學中文系二年級生
逢星期三見報
|